世界地理复习题 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9:45: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世界地理》思考题

绪论(了解)

1.世界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地球表层各个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 2)研究内容:

A 全球地理格局:地质地貌格局、全球气候格局、全球自然带格局、全球人地关系格局、全球人类活动格局等等。

B 区域地理格局: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格局。 2.世界地理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 1)《世界地理》属于区域地理学;

2)高等师范院校,《世界地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3、世界地理的学习任务 1)掌握知识; 2)培养分析能力; 3)了解重大的全球性问题。 4.世界地理的教学与研究特点 1)原苏联的世界地理

巴朗斯基的全球区域描述体系: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分开的,都是按照部门顺序。 2)西方的世界地理

关注社会文化、经济地理。不注重自然地理。 3)我国的世界地理

21世纪以前,基本上按照原苏联的世界地理课程体系。 4)为什么要综合

A世界地理属于区域地理 B世界地理关注全球人地关系 C我国产业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 5)结论

世界地理越来越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综合性世界地理教学和研究是必然趋势。在我国还有一段很艰辛探索路程。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复习思考题:

1、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大陆地形和洋底地形有哪些主要特征?地表形态如何演化? 1)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A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B 多数的大陆南北对称分布; C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连续相连;D 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特点。 2)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A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a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b 地形类型多种多样c 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B 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a 深度大,高差大:3800m— -11034m

b洋底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 c 洋脊贯穿四大洋:8万km 2、世界上有那些气候带和气候型,简述它们的分布,主要特点,及成因? 1)陆地低纬度气候

A分布:赤道两侧的赤道带和热带地区;

B成因: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热带幅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 C特征:全年高温,月均气温最低15℃以上;降水具有明显季节变化。 2)陆地中纬度气候

A 分布:温带、亚热带;

B 成因: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

C 特征: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气候非周期性变化。 3)高纬度气候

A 分布:(北半球50°以北)亚寒带,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南极大陆地区。 B 成因:极地大陆气团、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 C 特征:气温很低,“世界寒极和北半球寒极”。 4)高地气候

A 分布: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系、乞力马扎罗山等; B 成因: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 C 特征:垂直气候带结构。

3、气候变冷/变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哪些?国际社会有何响应? 1)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 均衡作用; B 海平面的升降;C 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D 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 E 改造河流水系;F 生物种群的迁移和有选择性的灭绝。 2)气候变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 直接影响: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 B 间接影响:引发热浪、飓风、龙卷风和洪水等。 3)国际社会的响应: A国际:

1988 全球气候变暖警钟敲响,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 199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4 3月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 1997 12月11日,各国签署《京都议定书》。

2001 3月,美国布什政府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2005 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已有158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超过1988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

2007 10月12日,美国副总统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B国内

1992 中国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1997 12月11日,中国加入《京都议定书》。

2006 中国冬季平均气温为9.92℃成为1951年以来最温暖的冬天。 2007 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中国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外发布。

12月, 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指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 2008 1月春节前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8月成功举办绿色奥运会。 2009 6月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气候谈判开启,几周后进入实质谈判。

12月7日—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举行哥本哈根会议,决定 2012—2017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中美作为两个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成为世界焦点。 4、简述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1)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

板块活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风灾和水旱灾害 风灾: 黑风暴(沙尘暴) A 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

B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质疏松

C 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是生态环境恶化。

水旱灾害主要原因 :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信风、季风的影响,海流紊乱,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天体引力的变化,洋底喷发和地震活动诱因,也可能与地幔排气有关。 4)沙漠化

A 自然原因: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B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

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1、全球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 2、陆地自然带为什么会演化?

A 地表形态的演化和气候变迁是自然界时空演化的根本原因,决定自然带的基本特点; B 自然带的演化取决于有机界的发展

3、简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的内涵。

A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态不同要素和各种形态单元之间彼此制约及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了以下内涵:

a 内在联系性:各部分,各要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b 空间组合:水平组合和垂直组合。

c 动态演变性:内外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导致内部要素和各部分的变化。

B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环境是由各个性质不同的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从而形成自然环境内部的分异性。包括以下内涵: a 纬向地带性 (地带性):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b 非纬向地带性 (非地带性):下垫面条件 c 垂直地带性差异:山地

第三章 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1、海和洋的差异性?全球海洋分布的特征? 1)海和洋的差异性:

面积 深度 受洋流的影

响 稳定程度

与陆地接边,受大陆影响大,海洋要素随季节变化大,海水透明度较差

海底地壳类

2)全球海洋分布特征:

A 整体来说,海洋是铺在地球表面2/3面积上的一层薄膜(地球半径的1/1600); B 北半球 海洋面积占60.7%,南半球占80.9%;

海底地壳为陆壳性质(古老,硅铝型)

洋底地壳为洋壳性质(年轻,硅镁型) 离陆地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水温、盐度等要素比较稳定,海水的透明度大

.面积小。占海洋总面积的11% 深度浅。平均水深3000米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十米深 受大洋流系和潮汐的支配

有独立的洋流和潮汐系统

面积大。占海洋总面积的89% 深度大。平均水深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