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2 11:44: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可以利用它来计时。(学生描述同时教师采用简单图画在黑板上给予表示。)

师:刚才几位提建议的同学他们认为,可以把水灌到一定程度并做上记号,过一分钟观察,看它下降到哪,就在那再做一个记号,剩下的就可以依次类推画刻度计时了。你们接受同学们的建议吗? 生:可以接受。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指出的是,学生阐述了他们头脑中利用流水制作计时仪器的想法后,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古代利用流水制成的两种类型的水钟,引发学生对泻水型和受水型水钟计时方式方法的理性思考。随后借用古代水钟设计思想的启发,分发为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容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拿到材料的特点,思考如何根据材料特点制既快又准地制作一个水钟,并形成初步的制作方案。在这一部分的活动中,学生一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了实验材料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这样的处理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由于枯燥地进行活动设计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二是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试误”,去发现、去总结形成初步方案。 三、引导学生间的相互探讨,修正完善并实施方案。 师:请同学们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根据自己材料的特点制作出符合自己材料特点的水钟,我们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精确。在制作成功后,请写一份水钟的使用说明书,连同水钟一起交到前台上来。

(学生利用尺、记号笔等工具制作水钟,并撰写使用说明书。) 教师评选出三名制作优胜者,并宣读他们的制作说明(略)。 师:谁来简单评说一下自己或者是别人的制作水钟情况? 生:我们这个组和第二名的制作差不多,只是我们在使用说明上少了关于水面上升的规律说明,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地方。 生:尽管我们在瓶子上画了记号,但是我们没有在使用说明上讲清计时应该从哪里开始。 师:同学们在今天制作水钟的过程中不仅能借用上次制作蜡烛钟发现的“找规律”的方法又快又准地制作水钟,而且还能根据各自材料的特点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水钟,有些同学还能在制作中改变材料的特点,制作出满足自己需要的水钟。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带到下一次的“摆钟”活动中去。

在学生作用于材料形成初步方案后,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氛围浓厚的交流、评议、质疑的环境,邀请部分水钟制作方案设计者在班级范围内介绍他们的设计,并接受回答班级内同学提出的质疑,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形成大家认可的实施方案,同时借用可行的方案或方案中的思想,调整材料给予实施方案。此外,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安排给自制水钟写说明书,评议自己或他人的水钟制作情况,开展水钟计时精确程度比赛,做到“水钟”活动善始善终。

如何科学地筹划《科学课》探究性学习活动?审视《水钟》课堂教学及其活动设计,有四点值得反思:

1.从单元教学高度、科学素养训练的角度组织教学,实现科学教育的大手笔。

本课教学如果就事论事地“教教材”,教师很可能制定这样的目标:让学生理解流水与时间的关系,并制作一只水钟。如果教师站在单元教学的高度,恐怕不难发现,蜡烛钟、水钟、摆钟是本单元的三个核心课程,它们所呈现的共同特征从活动设计任务上看应该是学会利用自然事物计量时间的方法和技巧,而这里的“方法”具体应该是指“找出自然变化事物与时间关系的规律”,这里所谓的“技巧”应该是指“寻找事物变化与时间关系规律的技巧”。如果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譬如科学世界观、自然辩证法的高度去审视教材,可能又会产生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然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事物变化的规律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想法,也许还会产生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找寻事物变化规律的想法。总之,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只有站得高,才有可能看得远,才有可能真正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何为“科学素养”?我想可以把它理解为对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知识三者的整体认知,它既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也是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它既是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也是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可以说,如果片面地把握科学教学的目标,是不能全面体现该学科的学科性质的。教师也只有站在宏观的角度“用教材教”,才可能实现科学教育的大手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用中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鼻祖——刘默耕老先生所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出虽浅而寓意深,行虽微而旨趣远”。 2.基于学生自我建构实施教学活动。

本课教学,教师注重学生在自我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新经验,从而发展自我:从利用蜡烛、流沙与时间的联系到建立流水也能作为计时仪器的认识,从分析制作材料的特点,初步确定制作方案到修正完善并实施方案,每一环节都层层递进,每一环节认识的产生都依赖于前一环节认识的结果。这样处理一方面学生自我建构起来的认识牢固,另一方面学生一旦掌握了自我建构的方法,便于他进行自学,对于他今后开展更广泛的学习提供更有力的基石。

3.突显《科学》教育学科特点,区分于劳技课教学。 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制作水钟的材料,严格地说应该已经算做半成品了,从饮料瓶分割,到饮料瓶盖上扎的小孔,教学活动前都已基本准备妥当,只差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在上面做标记了。这样的处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包办代替,而是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发挥单位时间的最大效能,毕竟这是科学学习的课堂,它学科的探究性学习特点远比其进行一次简单的制作活动意义深远得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注意做到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教学环节中。

4.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努力为孩予开展探究活动做好引路人——引导学生科学地“学科学”

学生在产生了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后,伴随着他的是主动与快乐的学习活动。作为一门强调探究过程的学科来讲,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适宜的探究环境促使其探究活动的展开。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学生探究水钟制作方案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评议以完善其方案设计的平台,建立起课堂内学生相互作用的机制,科学地引导学生认知事物、进行探究。可以说教师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注意到了有“扶”有“放”,“扶”的是探究氛围的创设,“放”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各种思索的坦然表述。这样的教学处理在《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37页)也可以找到理论支撑:要“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过早地出示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点评

七、根据教学需要,合理使用教材 ──《米饭的观察》一课的教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继红小学 金光涛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大米和米饭,观察比较碘酒和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会细致地观察,并能通过观察知道大米和米饭之间的不同之处。 2.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蓝。

3.在讨论中逐渐养成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习惯。 4.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体验“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小懂得爱护粮食。

设计的思路:

以观察活动为中心,以珍惜粮食为主线,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评价为调控手段,以汇报在家做饭时的经历和发现为切入点。把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大米和米饭的异同点,学会用多种手段去观察。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色。另外把收集信息与课堂中的实验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做一次米饭,做观察记录。并把做好的米饭和没做的大米带来一些到学校。

2.查找有关米饭成分和检验方法的资料。 3.查找一些有关爱惜粮食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交流活动

1.汇报在家做饭时的发现和感受。

通过汇报展示自己在家的劳动成果,提出自己在做饭中的发现,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 (二)探究活动

板块一:比较大米和米饭。

●比较米饭和米粒,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这部分主要让学生能通过各种手段对米饭和米饭,米饭和米粒进行观察。在汇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互的倾听,并对别人的观察结果进行评价。 板块二:研究米饭的味道 ●小组之间互相品尝米饭

●评价自己和别人做的米饭的好坏。 ●汇报在品尝时的发现。

●使学生知道米饭的主要成分——淀粉。

在这个板块中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的品尝米饭,介绍自己做饭的经验,让学生发现自己或者别人做的米饭好的地方,丰富自己做饭的实际经验。在评价自己或者是他人的米饭时发现咀嚼米饭有点甜,引起学生探究米饭成分的兴趣。探究甜味产生的原因。 板块三:认识淀粉

●利用消毒后的手去检验米粒和米饭的硬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观察淀粉的样子。

●观察生淀粉到熟淀粉有什么变化? ●碘酒遇到生淀粉和熟淀粉有什么变化? ●推测出检验淀粉的方法。

在这个板块中利用实验中的出乎学生想象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后面认识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而典型的实例。学生对于一类物体的认识是由个体到整体的,所以我先安排了学生认识了生米粒和熟米粒遇到碘酒会变蓝的一个基本事实。再通过生淀粉和熟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让学生归纳出碘酒遇淀粉会变蓝。在观察生淀粉到熟淀粉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淀粉变成熟淀粉时和米粒变成米饭一样也有许多的变化,而且很多变化是一样的。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帮助学生再次认识米饭中确实含有淀粉。 (三)学科整合 ●解释粮食一词的含义。

●学生谈谈通过这次活动对粮食的再次认识,和今后的打算。 通过和语文的整合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并把这种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形成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堂实录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家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体验我们的父母做一次饭,通过这次做饭你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生:我体会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做饭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淘米的时候,水很凉,很冰手。 生:我吃了自己做的饭感觉很香,爸爸妈妈都说我做的饭好吃。

生:我知道了如何做饭了,我把米淘好后,放的水要到我的手指第二个关节。做出来的饭不干也不稀。

师:同学们请把你做的米饭拿出来观察一下,结合你在家的做饭时的观察,说一说米粒到米饭有哪些变化?

生:我发现米粒是不半透明的,而米饭是不透明;还有米粒很硬,而米饭很软。 生:我发现米粒吃起来不好吃,有一点点咸味,而米饭吃起来很香。

生:生米粒上有个缺口,而米饭上没有,而且从米粒到米饭大小也发生了变化。生的米粒长有4毫米,熟米粒有6毫米。

生:生米粒和米饭温度不同,生米粒是凉的,做好的米饭是热的。 生:他们闻起来的气味也不一样,生米粒没有气味,米饭有股饭香味。 生:熟的米粒是粘的,生的米粒不是。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做了米饭,你们可以互相品尝一下别人的米饭。看看他做的米饭怎么样?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

生:扬林的米饭很软,有点像稀饭。我的米饭比他的要好点。我们组张楠的米饭最好吃。 生:刘欣潼的米饭是黑米饭,不好看,但挺好吃的。我在吃米饭的时候感觉有点甜味。 生:我也感觉到了。

师:有多少人吃了甜味?你们是怎么样品尝出甜味的? 生:我是小口吃,得慢慢的品。 生:细嚼慢咽有会感觉出来。

师:同学们可以按着他们的说的方法再试一次,看看甜味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学生活动)

生:刚一开始吃的时候没有甜味,咀嚼了一会就有甜味了。

师: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那么干嚼米饭有点甜是怎么回事呢?能根据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吗? 生: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

生: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可以变成糖,所以干嚼米饭有点甜。

师:你们在刚一开始时说从米粒到米饭硬度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吃出来的。 生:我是用手捏出来的。

师:那我们就再来捏捏,不过在捏之前我们的手是要消毒的。我们可以用桌上的碘酒把手消一下毒。在来捏捏米饭和米粒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

生:我发现了米粒和米饭变蓝。我们的手指也变蓝。 生:我们都发现了。

师:碘酒遇到米粒和米饭会变蓝。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米饭中含有淀粉,你们见过淀粉吗?

生:见过,就是粉面子。

师:我们桌子上就有淀粉。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淀粉是什么样的? (学生活动)

生:淀粉是白色的,不透明。

生:淀粉是细小的颗粒,没有什么味道。 生:淀粉和我们家吃的白面是一个样子的。

师:生米粒中含有生淀粉。熟米粒中就含有熟淀粉。怎么样可以把生淀粉变成熟淀粉? 生:有火加热。

生:还得放点水,就像我们做饭一样。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着刚才他们说的方法做点熟淀粉,看看生淀粉变成熟淀粉时有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

生:生淀粉是面状的,熟淀粉是糊状的。 生:生淀粉不透明,熟淀粉有点透明。

生:我还发现在加热时会有些小的泡泡产生。

生:熟淀粉很粘,生淀粉不粘。而且淀粉有生到熟的时候有点变多了。 师:为什么变多了?

生:因为里面有水了,就像我们做饭时米粒变成米饭时会多时一样。 生:生淀粉变成熟淀粉像我们米粒变成米饭一样会有很多变化。

师:刚才生米粒和熟米粒遇到碘酒都变蓝,那么生淀粉和熟淀粉遇到碘酒会怎么样呢? 生:不会变蓝。

生:会变蓝,我在查资料时看到:米饭中就是因为含有淀粉才变的蓝。 师:那你们就试试吧! (学生活动)

生:我发现碘酒遇到生淀粉和熟淀粉都蓝。

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认识了一种粮食——大米。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祖先在造粮食一个词的时候赋予它什么样的含义了吗?粮是一个米加一个良心的良;食是一个人加一个良心的良。就是说我们人要对米付出双倍的良心,因为米养活了我们人。那么米更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果实。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去做呢: 生:我们以后不浪费一粒粮食。

生: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

生: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像袁龙平伯伯那样提高粮食的产量,让所以的人都吃上绿色的粮食。

师:好,那就让我们以李绅的《悯农(一)》做为这节课的结束语。 师、生:悯农(一)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三、教后反思

《米饭的观察》是科教版三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第三课时。这节课要通过观察比较大米和米饭,观察比较碘酒和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会细致地观察。并能通过观察知道大米和米饭之间的不同之处。还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碘酒遇到淀粉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