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2 13:45: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生判断:这种方法小灯泡要亮。因为小灯泡的焊点连在电池的正极上,他的金属螺纹用了两根电线连在电池的负极上,小灯泡还是要亮,但是他用了两根线,有点儿浪费资源。 师: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说出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生:第一种方法小灯泡的焊点没有连在电池的负极上。

生:第二种方法电池的负极没有连在小灯泡的金属螺纹上,而是连在了电池的正极上。 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连在了小灯泡的金属螺纹上,焊点没有连。

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二种方法,电池的负极直接连在了电池的正极上。这种错误的连接法叫做短路。短路会迅速消耗电池里的电,并使电线发烫,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演示:将裸露的电线直接连在电池的正、负极上,让学生感觉电线发烫,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师(再次出示漂亮的玩具电筒):这里面有几节电池?(取出:两节电池)。两节电池连接一个小灯泡该怎么接?

(学生合并小组,共同探索,教室里又不时传出兴奋的欢呼,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课后反思

在平常教学时,遇到植物单元、动物单元经常要用到观察方法,比如认识一棵大树,了解蚕的生长发育,必须进行观察和记录。那么,在操作性的探究活动中,也要观察吗?学生们拿到小灯泡不会想到要去观察它,只要点亮就行了,爸爸妈妈买来灯泡看也不看就安在灯座上,不也亮了吗?在这类操作活动中,学生是没有意识去观察的,所以后来出现了点不亮灯泡的现象。

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为例,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呢?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意识。这里强调的是主动的、自发的观察。怎样让他们主动、自发地去观察呢?引出观察活动呢?在最初的教学设计里,为了强调观察的重要,教学一开始,我就组织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外部结构,再由外到内观察下去。实际教学中学生也能接受。但是课后,有老师质疑:“导入教学的部分为什么要先观察小灯泡呢?学生是主动自愿的去观察,还是老师要求他们去观察的?他们自身意识到观察小灯泡的重要性了吗?”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深受启发:我们的学生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而是带着对这个世界6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教师面前的。他们对自然的、社会的许多问题都已经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中有错漏,有错误,但这些原始观念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的起点。

关于小灯泡,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物”,学生们早已知道它能发光,而且需要电池供电、电线连接。可到底连在什么位置,学生们不一定清楚了。因为他们没有深入观察过小灯泡的结构,没有发现灯泡自身的结构特点,而只有先通过亲身探究,让他们亲自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后,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方法。从而认识到观察灯泡的重要性。这种建构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其他人代替或强加。

于是,我对导入教学的部分进行修改:先让学生们尝试着点亮小灯泡,在问题和矛盾产生时再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开始上课了,我用一个十分精致漂亮的玩具将学生吸引住,当玩具里的小灯泡发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们十分惊奇,他们也想亲自让小灯泡发光,我适时的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给每组同学准备了电池、电线和小灯泡,请他们自己去尝试点亮灯泡。孩子们一拥而上,在他们看来这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活动结束时,28个小组里仅有三个小组将小灯泡点亮,其他的组都没成功。许多孩了愣住了,甚至有些不甘心。怎么回事呢?矛盾心情油然而生。这时,我给他们机会说理由,让点亮了小灯泡的组和没点亮的组分别将连接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并聆听他们的连接理由。点亮灯泡的同学说:

“我用电线把电池、灯泡围成一个圈,才亮的。”但对于为什么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要连在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焊点上,学生说不清楚原因了。没点亮灯泡的同学说:“我以为电池里的电用一根线连在灯泡上就可以了。但是灯泡不亮。”在失败和矛盾面前,学生们有些沉默,有些困惑了,找不出原因来。此时,我开始引导思考:“以前我们认为点亮小灯泡只要有电池、电线就行了,今天试了试,看来还不一定。为什么没有点亮小灯泡呢?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动手操作前,对灯泡进行观察了解。有时,深入细致的观察,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我们还是冷静下来,由外到内好好地观察一下灯泡吧。看谁观察得仔细、说的清楚。”

有过失败的体验,再加上老师的启发,学生们对小小的灯泡看得可关注了,连灯丝缠成螺旋状,金属支架和灯丝材料不一样,灯泡底端有个灰色小点,周围是一圈黑色的玻璃,左右两个金属支架连着一块蓝色玻璃都看的清清楚楚,并给几个重要部分取了名字。这样观察一下就可以了吗,不行。观察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发现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这才是观察的目的。细致的观察让他们感受到小灯泡更加亲切、可爱,自然地想进一步知道连着灯丝的两根金属支架另一端又连在哪里呢?它被金属螺纹的外壳遮住了。我并不急于揭开金属外壳,而是让学生根据黑板上展示的点亮小灯泡的图去推测,眼明口快的孩子们一下猜想到可能一端连在金属螺纹的外皮上,另一端连在底端的焊点上。这只是猜想,里面到底怎么回事,必须打开来看看。当我揭开金属外壳,解剖小灯泡一看,果然如此!孩子们激动的叫出了声,为自己细致地观察和有根据地猜测得到应证感到喜悦,更充满自信的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

当他们弄清楚了灯泡的内部构造之后,就能轻松地点亮小灯泡了,并且方法多种多样,把探究推向了更高层次。由刚才的不能点亮小灯泡到现在有这么多方式去点亮灯泡。这,更说明了细致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是比较典型的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技能的课型。它突出了对实验材料本身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这一方法的培养,积极寻找并及时抓住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在操作前对材料本身进行观察,用实验材料的特点来指导操作,形成一种习惯,那么,他的探究会更精彩,更容易发现规律,探究的效果更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点评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试看

四、在不断经历“尝试—发现”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感悟观察的方法 ──《画叶》一课的教学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张瑞芳 [背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开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经历“尝试、发现、修正、尝试、再发现”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感悟观察的方法,那么学生才会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学生才能通过观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科学探究打好基础。

“形形色色的叶”,一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身边的植物”和“植物的各部分”后,张老师希望学生在多次观察中自行探究植物叶的多样性。 [过程]

张老师指着黑板上画着的柳树的树干,问:谁能为柳树添上树叶?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叶。学生画好后,

师:你为什么选黄色的粉笔?

生:因为秋天到了,柳树的叶子黄了。 师:你为什么选绿色?

生:因为春天到了,柳树绿了。 师:你为什么选蓝色? 生: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张老师面对全班学生:你还看到过有什么颜色的叶子? 生:我还看到深绿色的。 生:我还看到过橘黄色的。

师:张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植物,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每个小朋友负责记录6种叶的颜色。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植物叶的颜色。

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边展示记录边交流。

然后让学生根据植物叶的颜色对这些植物叶的照片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植物叶的颜色是各种各样的;即使叶片上都有黄色和绿色,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绿色的叶子最多。

张老师指着学生记录的有黄、绿2种颜色组成的叶说:猜猜她记录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生:8号。 生:5号。 生:8号。

师:谁有办法让大家一猜就猜出你记的是几号叶?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再次记录植物的叶。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做猜叶游戏。 师:谁愿意把自己画的给大家猜? 他画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的?

生:我是根据颜色猜的,绿色和黄色。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涂绿色,然后加黄色的点。 张老师又请了一位学生:这是几号叶? 生:画的是一号叶,八角金盘。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数叶片有几个角,9个角,再把它画下来。

张老师又请了一个学生。大家积极性很高,于是她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猜叶游戏”。之后张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师:要让别人猜出,你画时有什么好办法? 生:要画得清楚。

生:要把它的形状画出来。 生:颜色要跟它涂得一样。

师(补充):它的位置在哪里你就应涂在哪里。

生:先画外面再涂里面的颜色。

师:通过画叶,我们知道叶除了颜色不同外还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生:形状。 生:大小。 生:花纹。

师:所以叶子是怎样的? 生:各种各样。

师:我们称它们为形形色色的叶。老师今天为大家提供了12种植物,你知道自然界有多少种植物?

学生观察各种叶(多媒体)。

师:想想,叶除了刚才讲的不同外,可能还有其它的不同吗?还可以用什么观察? 生:还可以用鼻子闻、手摸、舌头尝可以吃的植物的叶。

师:大自然中柳树的叶是不是像你们画的?(老师指着黑板上学生第一次画的叶) 生:不是。

师:等春天柳树发芽了,请你再为柳树添上树叶。 [思考]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分析反思]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本案中,张老师一共让学生画了3次叶。

第一次:个别学生到黑板上“为柳树添叶”。张老师用黑板上的柳树干和彩色粉笔,诱发学生画叶的兴趣。第二次:每个学生“寻找记录其它叶的颜色”。张老师以“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们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激发学生画叶的兴趣。第三次:每个学生“画一片让别人一看就能猜出的叶”。张老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一次推向高潮。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他们没有兴趣和足够的耐心对同一事物多次反复的进行观察。张老师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采用画叶的策略,3次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一次次愉悦地接受并完成了任务,他们的观察兴趣一次比一次高涨。 二、制造冲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张老师在学生第一次画叶后,利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知识的矛盾,要求学寻找并记录“有没有刚才你们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

在学生第二次画叶后,张老师针对学生观察不全面的特点,指着学生画的只有黄、绿颜色而没有颜色分布等特征的画,让大家“猜猜他画的是几号叶”。再次制造冲突,引发争论,并引导学生在冲突中发现问题: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猜出画的是几号叶?由此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学生第三次画叶后,张老师再次让学生玩猜叶游戏。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猜的”,“你是怎么画的”,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 在3次要求逐步提高的画叶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越来越全面和细致,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在2次猜叶后的反思中,学生自己悟出了观察叶的方法,他们的观察习惯也得到了培养。由此他们发现了植物叶的不同也越来越多,从开始的颜色、形状、大小不同到后来的边缘、叶面、叶脉等不同。最后,由用眼观察到用鼻、用手等感官观察。

总之,巧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制造冲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学生在多次、不断深入

的观察中,逐渐获得对知识、方法和态度的体验和领悟。

五、观察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各种各样的叶》一课的教学 陕西省勉县新街子镇中心小学王珊珊 陕西省勉县实验小学刘晋华 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叶》是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三课。通过学生搜集植物叶子这一实践体验,使学生更加亲近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花草树木的叶子,学生都能找到。在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中,学生在课外对公园的花草树木进行了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比较,着重于大树的观察。同学们不仅获得了关于这棵树有根、茎、叶、花、果方面的事实性的知识,掌握拓印树皮的方法,而且了解到树叶生长与衰老并存。这些发现肯定会产生一些他们想要了解和研究的新问题,如:这些叶子有哪些特点???从而产生“观察描述各种各样的叶子”这一冲动,使教学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的探究活动中来。

本课教学环节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展示。这部分内容学生经历了自己搜集叶子的整个过程,在课堂活动中相互交流,教师根据他们完成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部分:观察探究。其中又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观察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二是通过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完成对一片叶子的完整描述。第三部分:家庭作业展示。学生通过把自己动手动脑拼贴的叶画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体现出学生的美感。第四部分:课堂深化。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大自然产生了热爱之情,号召学生“爱护草木、保护环境、自我做起”。

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搜集——展示——交流——观察探究——交流总结——家庭作业展示——课堂深化”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践能力都得以提高。 教学目标

1.过程方法:通过自己搜集植物叶子这一实践过程,使学生亲近大自然、关注大自然。 2.科学知识与技能:知道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描述一片叶子的特点,拓印一片美丽的叶子。

3.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懂得去爱护草木,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叶子,并能描述叶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和描述叶的形状),比较能力(比较叶的形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语言描述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各样植物的叶子、图片、记录纸、方格纸,叶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同学们,课外我们到树林里去观察了许许多多的植物,特别对于大树的观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