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评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9:05: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⑴ 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⑵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几节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第 1 页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第1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 页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优点零》,回答问题。 优点零 毕淑敏

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写好了,把表交了上来。他一看,顿时傻了眼。 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零。

我对世上是否存在没有优点的成人,不敢妄说。但我确知世上绝无没有优点的孩子。我或许相信世上有丧失愿望的老人,但我无法想像没有愿望的孩子将有怎样枯萎的眼神。 不知道愿望和优点,这两样对人起激励作用的要素,假若排出丧失的顺序,该孰先孰后?是因为丧失了愿望,百无聊赖,才随之沉没,成为没有优点的少年,还是一个孩子首先被剥夺了所有的优点,心如死灰,之后再也不敢奢谈一丝愿望?也许它们如同绞缠在一起的铅丝,分不出谁更冰冷僵硬? 没有愿望,必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孩子不再期望黎明,因为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