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 副本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 7:24: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48答:天文单位:14960×10千米,光年:94600×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③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地貌) ④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能量流动) ⑤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异质性) ⑥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人类场所) 第二章 地壳 1.矿物、岩石的概念。P30-31 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2.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简述其特点。P30-31 答: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 ① 石英: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解理、晶面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质纯者为水晶,无色透明; ② 长石:单晶体呈板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2为6.0~6.5,有两组近似的正交完全解理; ③ 云母:一般呈片状或磷片状,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2-3,一组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 ④ 普通角闪石:近菱形的六边形长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为中性岩、酸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⑤ 普通辉石:近方形的八边形短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⑥ 橄榄石:橄榄绿色,晶体扁柱状,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6.5-7,贝壳状断口,性脆。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3.根据岩石成因,岩石可分为哪三大类?简述其概念,特征及演化过程。P31-36 答:(1)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概念: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3)特征:A.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CO2、H2S等);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有一定的产状;B.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产状为层状产出;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C. 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FeO、MnO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岩石重结晶明显;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4)演化过程:岩浆岩:来自上地幔的熔融状物质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 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沉积岩;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4.简述岩浆岩的类型,其代表性岩石是什么?P31 答: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含铁镁较多,含钾钠甚少。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组成。如橄榄岩、辉岩。 2)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52%,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 3)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由角闪石、长石和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组成。如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和粗面岩。 4)酸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65%,含钾和钠较多,铁镁较少,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如花岗岩、流纹岩。 5.沉积岩的成因类型有哪些?简述其指示意义。P34 答: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是介于火山岩与普通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类;正常碎屑岩是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经胶结形成的;(烁岩,沙岩,粉沙) 粘土岩:由大量粘土矿物和其他细微物质组成;泥状结构,是介于碎屑岩与生物化学岩之间的过渡类型;(页岩,泥岩,粘土)生物化学沉积岩:主要见于海像或陆像沉积物,成分较为单一。(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6.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常见的变质岩有哪些?P35-36 答:动力(碎裂)变质作用;角砾岩、碎裂岩、穈棱岩、 接触(热力)变质作用: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接触交代(热液)变质作用:矽卡岩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混合花岗岩 7.什么是岩石层产状的三要素?P40 答:岩石层产状的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8.什么是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特征有哪些? 答:地壳运动: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使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在地貌的表现就是构造地貌) 新构造运动:发生在晚第三纪(N)和第四纪(Q)的构造运动。主要研究地貌的变化。 特征:1)、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2)、具有方向性;3)、具有非均速性;4)、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9.褶皱、断层的要素有哪些?P39-44 答:1)褶皱:翼、轴面、核、枢纽、倾状、 2)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断距 10.举例说明什么是构造地貌。 答:受地质构造控制并能反映构造特点的地貌。如平原(高原):桌状台地:平顶山(方山):构造阶地:丹霞地貌 11.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几种类型?并说明其意义。P38 ① 整合:指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相互平行,地层时代也是连续的。 ②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平行,而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即其间有地层缺失。 ③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既不平行,时代也不连续,其间亦有地层缺失。 12.举例说明火山喷发的类型。简述其特点。P50 答:(1)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常可造成海底扩张,陆地上如冰岛拉基火山。 (2)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A.夏威夷型或宁静式:没有猛烈的火山碎屑物喷发,只有流动性的大量熔岩溢出 B.培雷型或爆炸型:喷发时产生非常猛烈的爆炸现象 C.中间型:特点介于前两者之间,依喷发力递增次序再可分为:斯特朗博利型、武尔卡型、维苏威型。 13.简述火山地貌类型及其形成过程。P51 答:(1)灰渣火山堆:火山碎屑在喷口周围堆积而成; (2)富硅质熔岩穹丘:流动性小、富含硅质的熔岩形成穹丘; (3)基性熔岩盾:流动性大的基性熔岩流反复喷出堆积而成的盾状体; (4)次生火山堆:古火山堆再喷发是锥顶破坏或扩大成环形凹地; (5)复合火山堆:多次喷发的火山碎屑和熔岩呈层状混合堆成的火山堆或巨大火山堆上生长许多小火山堆; (6)破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堆积物很少却形成和大的爆破口; (7)火山塞:堵塞在火山喷管中的大块凝固熔岩在火山堆被剥蚀后露出地表; (8)火山口湖:火山口积水可形成湖泊。 15.简述地震的分布范围。P50-51 答: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以浅源地震为主 ,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宽)、大洋中脊带(浅源地震,多为小震,较大的地震多分布于转换断层处 )、东非裂谷带: 第三章 大气与气候 1、 大气的主要成分有那些?P59 答:干洁空气【氮(N2)、氧(O2)、氩(Ar)、二氧化碳(CO2)、O3)】,水汽,固、液体杂质(悬浮颗粒)、 2、简述大气的垂直分层概况?P63-65 答:大气的分层据气温和气流运动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外层) ① 对流层,特征:(1)厚度时空分布:夏季>冬季;低纬度到高纬度厚度减小。(2)在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3)空气对流运动显著。(4)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② 平流层,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公里范围。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水汽含量极少。气流运动相当平稳,并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透明度良好。 ③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公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到顶部降至160—190K;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水汽很少。 ④ 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公里高空。大气密度很小。空气因受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线作用而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常出现极光,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升高。 ⑤ 散逸层(外层),暖层顶之上,800km以上的大气层,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随高度升高。 3、解释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地面有效辐射。P66-68 答:大气逆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时向下投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 温室效应: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地面有效辐射: 是地面辐射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差值。 4、什么是气温垂直减率?P72 答:单位高度(100m)的气温变化值,即℃/100米(整个对流层平均状况) 5、分析全球等温线图可获得那些信息?P71-72 答:全球等温线图不仅可以反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情况,也可表示海陆、地形、洋流等对热力分布的影响,从而显现地球气温水平分布的真实情况。 全球范围内的气温水平分布的特点: ① 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而不同,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度平行。 ② 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路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③ 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④冬季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差异比夏季大。 ⑤7月份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20°—30°N一带。 6、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 答: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①永久性活动中心:太平洋高压,或称夏威夷高压;大西洋高压,或称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②季节性活动中心(半永久性气压系统): 亚洲高压,或称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亚洲低压,或称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7、简述全球环流图式。P91-95 答: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赤道低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极地高压带);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空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流向逐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着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气压(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间形成相对低压带(极地低压带)。 8、气候形成及变化的因子有哪些?解释厄尔尼诺现象。P106-113 答:(1)太阳辐射、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大气环流、下垫面因子、人类活动的影响 (2)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大气环流变异,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并向南扩张,秘鲁-厄瓜多尔沿岸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降雨量大增,出现洪涝灾害 9、全球可划分为那几个气候带?简述其特征。P114-118 答:低纬度气候带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均温15~18°C以上。 中纬度气候带: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作用,最冷月均温低于15~18°C,有4~12个月的平均气温大于10°C,四季较分明。 高纬度气候带: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降水少蒸散弱,自然景观为无干旱型,有大片沼泽。 高地气候:出现在55°S~70°N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至山顶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10、什么是气压梯度力?P85-86 答:存在水平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阻力 11、简述大气环流及其类型P91-97 答: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分为:环球环流、季风环流、局部环流 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 12、什么是焚风效应?P97 答:答案1: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13、简述降水类型及其形成机制、降水变率的意义。P81-83 答:对流雨(热雷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常见于夏季,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地形雨:暖湿空气遇高山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迎风坡多余,背风坡少雨。 锋面(气旋)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环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便产生云雨。雨区广,持续时间长,主要在温带地区。 台风雨:台风中有大量暖湿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剧烈且范围很大,限于夏秋两季。 降水变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当年降水量与平均数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反映降水的稳定性或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