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23:09: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另一套符号系统。对学前儿童来说,最容易接受的一个信息交流途径就是音乐。认真从事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就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音乐发展心理学家哈格里夫斯,英国的心理学家舒特——戴森,美国音乐心理学家戈登等人。

(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舒特——戴森) 0——1岁,对音乐作出各种反应 1——2岁,自发的、本能的“创作”歌曲 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的唱出

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果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

4——5岁,能辨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

5——6岁,能辨别理解响亮之声和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

6——7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乐好听

(二)对音乐的反应

穆格于1976年对6个月——5.5岁的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主动的对音乐作出反应,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音乐。表现为他们会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并作出高兴乃至惊喜的表情。

2、6个月——1岁,伴随音乐,儿童会连续的晃动身体。但在这个阶段早期,婴儿可能只是对纯音响作出反应,到一周岁时,才会对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反应。

3、1岁左右儿童开始发声的唱歌,这种唱歌称为“咿呀之歌”。

所谓咿呀之歌,它是一种类似说话和简单的歌唱,其特点a、有变化的音高 b、用一个元音或很少的音节唱出的 c、在音节系统和节奏组织上还是不定型的、杂乱的,停顿只是呼吸的需要。

注意:当听到咿呀之歌时,大人要高兴的看着孩子,模仿孩子的声音和唱法,让孩子与你产生目光对视,这样会促进孩子以后有意识的去唱。

4、1岁以后的儿童对声音刺激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进步,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明显增加。1.5岁左右的儿童已有试图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的迹象,同时也表现出与大人一起跳舞的意向。

5、在3岁以前,动作与音乐的协调能力逐渐提高。3——4岁时,儿童在边唱边做合乎歌曲内容的表情与简单动作方面有所发展,说明歌表演和游戏是这个时期幼儿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

6、4——5岁,对音乐上的身体反应减少,儿童能坐下来听音乐的可能性增加(增加了思想上对音乐的反应),并且在更广泛的活动中会利用这些反应,进行富有想像力的表演和在音乐活动中增进与同伴的友谊等。 (三)儿童歌唱的发展

1、与咿呀之歌相联系的几个概念:

(1)本能歌:(1岁以后)是一种儿童在活动、嬉戏时产生的、与身体动作相联系的、初步具有个性表达和音乐的声音。(对于本能歌大人要进行鼓掌和模仿)

本能歌与咿呀之歌的区别:

咿呀之歌是讲话的开始,在音乐方面非常简单。 本能歌比较复杂,具有音乐性和个性。

(2)轮廓歌:(2——3岁)它是一种节奏变化简单的乐句,具有同音反复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儿童上下楼梯或者自己摆弄玩具的时候。(有些孩子在这时候喜欢大人的应和,有些不喜欢,如果不喜欢,大人可以静静的欣赏,不要打扰他的兴致)

补充:轮廓歌的几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

A、在音高和音程的掌握方面:12——18个月儿童的歌,音高还模糊不清,19个月开始出现分离的音高,主要是二度音程,也有小三度音程;17——23个月仍有近半数的音程是二度,到2.5岁左右,四、五度音程开始出现,但大二度和小三度仍是主要的。

B、在旋律结构和组织方面的发展要慢一些:2岁以前的轮廓歌基本是无调性的,旋律起伏不定,节奏显得散漫,而且没有明显的节拍。

C、2岁以后,儿童的歌开始向比较规则的模式发展,到28个月时,节奏的组织比较完善,这时期的儿童能以比较标准的节奏唱出歌词,在此之后,正确的旋律轮廓和音程很快会稳定下来。

D、儿童在自发地创作本能歌的同时,也在接受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儿童歌曲。

E、3岁以后幼儿歌的轮廓已逐渐清晰,并开始走向内容的充实与完善。 2、儿童歌唱的发展

许多音乐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对婴幼儿时期的歌唱进行了研究,哈格里夫斯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再加上自己的研究,将儿童歌唱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三方面:

(1)婴儿的发声和本能歌初现轮廓(1——3岁)

(2)“第一稿”歌曲的产生(主要了解儿童如何掌握歌曲)

一些研究指出,儿童掌握歌曲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先要学会歌词,接着是节奏,然后是旋律轮廓和音程。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A、幼儿对歌词的理解与记忆:

幼儿对歌词的理解,是与其言语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小班:对歌词含义的理解,常常会遇到困难,即使是听辨和发出语音方面,他们也常常会出现错误,特别是对于一些难发的音,如zh、ch、sh等。当孩子发音不准时,听音时就会发生错误,对歌词的含义也就难以理解。中、大班:由于对歌词的理解与记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因此,他们唱错音、发错音的情况一般很少。

B、音域的年龄差异:

小班幼儿,一般可唱出5——6个音,大致在c'——a'之间,其中听起来最舒服的音是d'——g'之间。个别幼儿的音域可能稍宽或偏高,向上可能达到c2,向下可能唱到a,而个别幼儿的音域可能偏窄,大致在3个音左右。

中大班幼儿,音域会稍有扩展,向上一般可达到b'或c2,向下一般可达到b或a,虽然这时 的幼儿一般能唱到c2高度,但容易走调,同样,对于偏低的音,如b和a,这时的幼儿也不容易唱好。

C、儿童的节奏能力:

研究指出,儿童的节奏能力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从18个月开始,儿童试图使身体的动作与听到的歌曲合拍,4——5岁幼儿能成功模仿打出2、3、或4个音符组成的简单节奏模式,在6——11岁之间,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6岁幼儿能准确的模仿3、4个音符组成的节奏模式,8岁和12岁则分别能准确的模仿出5——8个音符组成的节奏模式。

(3)认知结构与歌唱的发展

哈格里夫斯认为,如今音乐发展的研究已经进入与语言发展的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相平衡的轨道,认知系统的理论成了研究音乐发展的基础。

例如在歌曲发展方面它表现为这样一种认识:儿童早期的歌曲并非无节奏的,也不是随意的,它们是后来歌曲的萌芽。它从音高轮廓漂浮不定到准确地再现音高;音程从宽到窄、从模糊不定到准确;节奏从单调、散漫到丰富和有组织;还有曲式接受、调性、和声感觉??各方面都随着年龄增长、环境变化及各种内部、外部的因素影响而逐渐朝成人阶段的合理化、规律化发展和完善。

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学前儿童用于表现自己内心感受、意愿和情感的视觉语言。当儿童反复感知和多次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之后,他便想通过绘画等美术活动把头脑中形成的事物表象表达出来。当学前儿童创作出的图画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创造性潜力,成功感便会充溢他们的心中。

由于对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研究大都集中于绘画活动,所以,本节也将重点置于绘画活动上。

一、儿童画的心理价值

(一)儿童画是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

信息交流是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手段。交流需要符号系统。除语言和体势语外,图画也是人类社会常用的符号系统之一。这种交际功能不仅表现在画家的画展中,也表现在各类交通标示中。人类的绘画是一种象征性语言,它不如说写的语言严密,富有逻辑性,但图画语言含有大量的冗余信息。冗余信息越多,艺术感染力就越大。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每天耳濡目染,亲身经历大量事件,必然有很多想法和感受需要表达。在他们还没有掌握文字之前,绘画便成了他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这就是为什么各种文化中的儿童都有相同的绘画发展阶段的缘由。绘画的根源来自视觉经验,绘画的符号是可视的。它既可以由自己诠释,又可以任他人发挥。儿童画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蕴涵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对他所有经历或想象的事物的记录。

(二)儿童画是创造力的表现

绘画是心灵的创造性活动,对于画家如此,对于儿童也是如此。第一次拿起笔涂鸦,儿童就发现自己的手臂动作能产生从未见过的线条,动作的重复会使线条重复,动作的改变会引起线条的改变。对婴儿来说,这不啻是一次伟大的发现。这一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创造精神,儿童绘画变得欲罢不能。“绘画的活动其实也是身体的活动,画出的情景,就像自己的身体已经走进去一样,是一种创造,一种生存空间的膨胀,视觉的延展,思维意识图像化的浮现。”一幅画就是一个世界,儿童在自己的绘画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所憧憬的世界和他们所惧怕的世界。

二、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最早对婴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作阶段划分的学者是德国的克申施泰纳

(D.Kerschensteiner),他花了七年的工夫,在分析了近6万名儿童的30万张图画之后,著有《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一书,提出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以后又有众多学者将儿童绘画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虽然说法不一,但历程是一致的。我们以我国老一辈儿童心理学家黄翼的划分为基础,综合表述如下。

(一)涂鸦期

涂鸦是儿童绘画的先兆。最初是无秩序的信手涂鸦,大致发生于1.5~2.5岁。此时,儿童以指掌式握笔,单纯由手腕动作产生反复的线条。由于手腕还不够灵活,线的方向与长度视手臂挥动的幅度而定,缺少手指的动作,有时儿童在涂鸦时甚至并不注视,但随着手臂的运动和线条的出现,儿童感到很愉悦。发展到第二阶段为有控制的涂鸦,表现为儿童注视自己画出的线条。此时画法也多样化,如出现复杂的轮状和涡状形。手腕动作变得更细致,画笔的握法类似于成人。格尔茨(E.Goertz,1966)曾对48名16~58个月的儿童做实验,给他们两种圆珠笔,一种笔有油,可以涂画,另一种笔没有油。她假设2岁以下的儿童不会在意笔是否有油。但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之外,每一个儿童,即使是年龄最小的儿童使用有油的笔涂画的时间较长。年龄较小的儿童看到笔里没油画不出线条就不再画了,而3~4岁的儿童嫌笔不能作画,纷纷要求调换。可见,儿童在涂鸦时是十分关注动作的效果的。

(二)象征期

3.5~4岁,儿童开始对自己画出的图画赋予事物的名称,进入象征期──本质上是“命名的涂鸦期”。儿童常常画一些大圈圈、小圈圈,或模仿成人的文字书写动作,并懂得以一个单独的线条来命名一种物体。通常,儿童并不是先有主题再作画,而是画完后再赋予意义的。这时的成人如欲理解儿童的解释,没有一番想象能力是不行的。这时儿童对作品所赋的含义又是不确定的,经常会加以改变。有时,儿童也会先决定画个什么东西,然后一边画一边说,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儿童对自己的图画赋予含义对认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儿童表征和思维的表现,对将来的抽象思维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定型期

这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又称图式期。4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努力将头脑中的表象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儿童表达意愿、发泄情感的欲望增强,但又受语言尤其是文字符号的限制,不得不借助动作和表象来表达,图画便成了他们最有效的交流形式。儿童画不仅表示意中之物,也多少有点像所画的对象。10岁以前的儿童尤喜欢画人物,现以人物画为例,分析儿童画定型期的特点。

(1)蝌蚪人。儿童最早画出的人是一个近似的圆形下面加上一两根线条,即成人形(见图4-2)。

(2)渐益完备的正面人。“蝌蚪人”面部画上几个小圆圈,代表五官,以后身体各部分增加,渐成完备的正面人(见图4-3)。把人和物都画成正面,是儿童画的普遍特点,房屋的门也是正朝着画的作者。

(3)侧面人。正面的身体加上侧面的头部,标志着侧面人的诞生(见图4-4)。

图4-2 各种“蝌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