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饮食制作和食器文化-2019年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8:28: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饮食制作和食器文化

一、汉字与中国文化 1.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系。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记载和蕴含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形象地呈现出汉民族文化心理,昭示着汉民族文化进程的轨迹,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今人可以通过汉字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我们可以步入古人动态的历史文化圈。 2. 汉字与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者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食”能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食”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中有着充分的储存和体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发现中国饮食制作和食器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二、从汉字看古代饮食制作

古人造字时多用“火”部首字来表示饮食制作方式。饮食进入文化范畴,要从熟食开始。相传上古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告别了“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

毛”“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的蛮荒时期,从而真正步入“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的文明时代。可以说,有了火,才有了世界闻名的中国饮食文化。多用“火”作为形旁造字,反映出当时“火”对熟食的重要。古人用火加工制作食物的几种方式,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从表示它们的字的特点大致可以得到反映。

“炙”与“烹”、“炮”一样,这种制作方式亦来源于远古的游牧生活。《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菇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从汉字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与这种熟食方式相关的丰富的信息。“炙”在《说文》中的解释为“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炙肉各本作炮肉,今依楚茨传正。小雅楚茨传曰:‘炙,炙肉也。’瓠叶传曰:‘炕火曰炙。’正义云:‘炕,举也。’谓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按炕者俗字,古当作抗。毛曰炮,抗火曰炙,燔炙不必毛也。”又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曰:“炮与炙对文则异,散文则通。”段玉裁曰:“炮,裹烧之也。炙,贯之火上也。”可以得知“炙”是将去毛的肉串起来放在火上烤。以上例字可见古人熟食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中国饮食制作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从汉字看古代食器文化

上文我们说到的饮食制作方式大多是食物与火直接接触,而那些不宜于直接拿来在火上烤的食物,如谷物、蔬菜等,要想熟食就要另想办法,于是发明了炊具。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有多余的食物需要贮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理念的改变,古人要改善用手直接抓取食物的进食方式,于是发明了饮食器具。从古汉字上看,古代的食器多用“竹”部、“鬲”部、“瓦”部、“金”部,由此反映出古代的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先民们的劳动场面,看到他们生活情景。

“镬”甲骨文作“ ”。《说文》释为:“?也。”郑玄注曰“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于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也。少牢馈食礼有羊镬,有豕镬。镬所以煮也。从金。?声。”?,?也。?,大盆也。《淮南子?说山》:“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汉高诱注曰:“有足曰鼎无足曰镬。”又《师古注》曰“鼎大而无足曰镬,以鬻人也。”由是可见,“镬”是一种用来烹煮肉类食物的无足大盆。

“鬲”:甲骨文作“ ”,金文作“ ”。“鬲”是象形字,由字形来看下部有三足,上为空腹。《说文》释为“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尔雅?释器》曰:“鼎款足谓之鬲。”疏曰:“款,阔也。谓鼎足相去疏阔者名鬲。”《汉书?郊祀志》云:“鼎空足曰鬲。”沈括《梦溪笔谈》亦曰:“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由是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