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价体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4:20: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附件1

青岛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B1 身心 发展 (40分) 三级 指标 C1 身体素质 (20分) C2 心理素质 (20分) C3 道德品质 (20分) C4 行为习惯 (20分) C5 学业成绩 (30分) 发展要素及要求 有良好的健康意识,有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生活与卫生习惯良好,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与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近视新发病率、超重检出率、常见病发病率等各项指标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善于交流与合作,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吸纳别人合理的建议;有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的品质。 熟悉并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安全防护、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团队活动等方面逐步形成习惯与意识。 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与优秀率较高。 A1 学 生 发 展 (180分) B2 品行 表现 (40分) B3 学业 表现 1

C6 学习能力 (20分) C7 艺术素养 (10分) C8 生活技能 B4 (20分) 技能 实践 C9 (40分) 社会实践 (20分) C10 德育机制 A2 (30分) C11 教 德育活动 B5 (30分) 育 德育 C12 工作 文化育人 教 (120分) (20分) C13 学 心理健康教育(20分) (270分) C14 (60分)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具有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成果。 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有一定的综合艺术能力和审美水平;积极参加校内外艺术活动,在校期间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到两项艺术爱好。 掌握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强。 积极参加军训、社会调查、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热心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有德育整体规划,有明确的阶段目标与措施;能够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德育主题课程与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全员育人的要求得到落实;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建立学科德育课程资源库。 校内常规德育活动制度化、特色化,校外德育实践活动规范化;开展学科德育优秀案例评选、展示、研讨活动;积极发展社团组织,支持学生自主管理;建立适合学生的校内外志愿服务项目、岗位和实践基地。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建设并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学校报刊、文化墙、广播电视、校园网络以及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课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条件保障,有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教学活动、师生心理培训等工作有效开展。 班风正、学风浓;教室整洁,有健康的教室文化;班级活动有特色,形成团结、和谐、2

班集体建设 (20分) C15 课程设置 (30分) C16 选课走班 (20分) C17 体育卫生 艺术教育 (20分) C18 教学常规 (30分) C19 课堂教学 (30分) 上进的班集体。 建有课程规划、开发、管理制度,有学校课程体系;规范实施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音体美信息等课程;落实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课时,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并规范实施学校课程和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有序衔接;设立自主学习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选修课开出率高;有学生选课管理系统,有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开展相应的指导,走班管理科学有效。(选修课开出率=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模块/课程标准设置的选修模块数)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探索分层教学、多样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具有普及性的学生比赛活动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执行“两课”、“两操”的规定,确保学生每天在校1小时体育锻炼。 健康教育课程和疾病防控机制完善;饮食、卫生等各项制度健全,检查有记录。 制定艺术教育普及计划,探索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与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常规(计划、备课、上课、作业等)科学完善,并得到很好落实;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深入研究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德育、体育、艺术、科学、人文等)的不同教学特点,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对话教学,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 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促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与教材文本的连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采取学分制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多元化评价;加强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 3

B6 课程 教学 (150分) C20 学生评价 (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