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怀柔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附文言翻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19:08: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7北京怀柔初三语文二模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1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 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基础·运用(共20分)

1.阅读语段,完成(1)-(4)题,共8分。

微雕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通常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就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 甲 的崭新艺术。微雕作品雕刻技艺高超,手法(jīng zhàn),就连水鸟身上的羽毛以及马头上的嘴、鼻和眼睛都雕刻得非常精细,各个 乙 ,令人拍案叫绝。

(1)根据文中注音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用正楷填写汉字。(2分)

(2)加点字注音和画线字笔顺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镂(lóu)刻“片”字的第二笔是横 .B. 镂(lòu)刻“片”字的第二笔是竖 .C. 镂(lòu)刻“片”字的第二笔是横 .D. 镂(lóu)刻“片”字的第二笔是竖 .

(3)下列词语中的“绝”字与语段中“拍案叫绝”中的“绝”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赞不绝口 B. 绝处逢生 C. 巧妙绝伦 D.滔滔不绝

(4)根据语意,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出两个,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正确的一组是(2分)

备选词语:甲:①别具一格 ②别具匠心 乙:③栩栩如生 ④惟妙惟肖 A. ①和③ B. ①和④ C. ②和③ D. ②和④

2.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并为抗日英烈们献上一幅挽联。你会挑选下面的哪一幅献给英烈(2分) A.难忘淑德,永记慈恩,春晖未报,秋雨添愁。

B.族人瞻马首幸得识途避凶险,家堂执牛耳难忘藏否涵恩威。 C.躬耕一生,桃园杏坛不言悔,蝶梦双飞,黄泉碧落永相随! D.黄土一抔埋忠骨,心香三瓣吊雄魂。

1

3.下列诗句与清明时节无关的是(2分)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C.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D.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4.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陆游 《游山西村》 唐代 B.陶渊明 《饮酒》 东晋 C.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英国 D.吴敬梓 《儒林外史》 清代

5.默写(共6分)

(1),学诗谩有惊人句。(《渔家傲》李清照) (2),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辛弃疾)

(3)《木兰诗》中通过描写边塞夜景,体现出木兰从军后战地生活艰苦的一组对偶句是:,。 (4)《论语》中论述学与思关系的语句是:,。

二、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今遗民既遭残贼残贼: ..(2)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诚: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 (1)自相鱼肉。 翻译:

(2)起冶铸兵。 翻译:

8.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祖逖为北伐做准备的经过。(4分)

2

答:

三、名著阅读(共10分)

9.阅读选文,完成(1)-(2)题。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1)请按照“地点+人物+事件”的结构,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答:

(2)对宋江这个人物,向来褒贬不一。你是怎么看的?请你结合原著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10.《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是,她的形象出现在《 父亲的病 》和《 》中。她和鲁迅的关系是同一门的邻居 ,小时候,作者认为她是一个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是个的人。在她的影响下,作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这件事是: 。(5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第 11-13题。(共10分) 【材料一】

中国家具是中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历代家具不仅仅是服务于人的使用价值,同时还体现着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综合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观念意识、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发展水平。

中国家具的发展随着社会化的进程经历了多层次的变革。中国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家具发展的方向。中国在商代进入青铜文明时期,日常生活当中,祭祀活动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礼器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有部分器物可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如“禁”,是商周时期放酒器的台子,造型浑厚,纹饰多为恐怖的饕餮纹。古人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榻等。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从西晋时起,跪坐的礼节观念渐渐淡薄。 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憩居形式到了唐代仍然是两种形式并行,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不少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宋代垂足家具才定型,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垂足家具完全取代席地家具。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具的制造也越来越精致,如冶金、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为家具的制造带来了便利条件。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家具达到鼎盛时期,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