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微博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5 9:18: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媒体微博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分析

作者:陈潇

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6期

【摘要】2014年8月开始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高潮引发了社会关注,同时也造成了民众对女生安全一定程度上的忧虑恐慌。本文旨在以媒介恐慌论的视角来分析媒体微博的相关报道,探讨恐慌产生的原因,为破除媒介恐慌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媒介恐慌女大学生微博报道

2014年8月,重庆女大学生高某因为错搭黑车失联,该事件在17日被《重庆晚报》报道后,被各大媒体转载,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此后,媒体掀起了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热潮,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吸引着各方关注。但同时,媒体的报道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众的恐慌。不少网友在相关新闻报道下面留言,认为女大学生失联反映了现在社会治安差,女生单独外出太危险。公安部也通过微博发布女生单独搭车安全须知,防狼喷雾等防身产品也销量大增……媒体报道为何会引发公众恐慌?破除这种恐慌情绪,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做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从媒介恐慌论的视角来对相关报道进行分析。

邵培仁是国内较早对媒介恐慌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在总结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后提出,媒介恐慌是指媒介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的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媒介理论或受众理论①。而其形成包含有三个必要的条件:首先前提是有社会恐慌事件发生,其中包括女大学生失联一类的社会安全事件;其次是恐慌事件的大规模报道;最后结果是产生更多的恐慌②。也有学者更加具体的指出,在社会安全、食品安全等事件中,受众出于自身安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也是恐慌发生的重要原因③。

媒介报道带来的恐慌将会转化为现实社会中的恐慌情绪,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如何减轻乃至化解媒介恐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媒介恐慌论的相关理论对媒体微博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进行分析,探究媒体报道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恐慌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破除恐慌的途径。

虽然最早报道高某失联事件的是纸媒,但是微博凭借其影响力在女大学生失联报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某舆情中心的“女大学生失联遇害话题舆情分析”④,在舆情声量上,微博远超微信和新闻等,因此研究微博上的相关报道对公众的影响,有其现实意义。

新浪微博在用户数量和品牌影响力上都是国内微博平台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选取的是在《2013新浪媒体微博报告》中影响力指数排名前五的媒体微博作为分析样本,即“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财经网”、“新闻晨报”和“南方都市报”等五家媒体微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新浪微博的搜索引擎,分别以“女大学生”、“失联”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了上述五家媒体微博2013年和 2014年关于女大学生失联的相关报道。此外,因为“失联”一词在2014年才出现,所以还加入了“失踪”、“走失”等关键词进行搜索。考虑到原创和转发都代表了媒体本身的立场,因此不对二者进一步区分。 一、报道数量和时间分布

从报道数量和时间分布上来看,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规律,对于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来说,在2014年8月之前没有成为这几家媒体微博关注的重点,一年多的时间数量最多的“人民日报”微博也只有5条内容。直到2014年8月17日,也就是媒体曝光了重庆女大学生高某失联的事件之后,媒体热度开始上升,并在当月以及接下来的9月达到报道数量的最高峰。但在9月之后相关报道却突然下降,甚至一条也没有。

在出现女大学生坐黑车失联这样的会引发恐慌的社会安全事件后,媒体开始了大规模的报道,在没有确切数据支持2014年8月出事的女大学生数量确实高于往年同期,或是同年其它时间段的情况下,报道数量明显增加。这符合媒介恐慌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即社会恐慌事件的发生以及对恐慌事件的大范围报道。

在9月份之后,以上几家媒体的相关微博突然消失。排除案件本身零发案率(相关案件仍能通过其它渠道找到),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公众的麻木甚至反感情绪,以及媒体内部的争议有关。在8月底9月初,新华网、腾讯网“今日话题”等都开始反思媒体对女大学生失联的大规模报道是否合理,网民的质疑声音也越来越多。 二、报道内容:描述案件与提示防范并重

从相关微博的报道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寻人、追责、案件描述以及防范提示等4种,涉及这些内容的微博数量如表2所示:

报道内容涉及追责的微博条数最少,只有“人民日报”的微博有一条相关内容,这条2013年的微博以“谁为女大学生之死负责”为题,将女大学生失联的责任归结到了黑车问题上,提出了要治理黑车乱象。

内容涉及寻人的条数共28条,占总数的31%,而除了被骗进传销组织的刘某和主动联系的曾某以外,其余的失踪女大学生要么已经证明被害或被侵害,要么没有相关后续报道。事实上,这些没有后续报道的失踪女大学生中有几个都已经被找到,如“央视新闻”2014年9月16日的微博“扩散寻人!保定女大学生毕业失联月余”中提及的女大学生,就有众多网友指出已经找到,但并没有相应的后续报道说明,容易给人以女大学生失联即等于被害的认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报道内容涉及最多的是案件描述和防范提示这两类。而且这两个内容往往在一条微博中同时出现,通过案件的描述来提示危险,然后给出防范提示。如“人民日报”2014年8月28日的微博:“【转给身边的女孩子!】8月21日,一名女大学生在济南火车站误上一辆黑车,被司机绑架、囚禁4天,期间屡遭殴打、性虐。25日,女生趁犯罪嫌疑人做早饭不备,偷偷用手机发求救短信,才被警方成功解救。再次提醒姑娘们:单独行动一定要留个心眼!就算是女汉子,也要懂得这些↓,↓转给你关心的她!”

这些微博内容反复对女大学生遇害案件的细节进行描述,将女大学生失联与被杀害、绑架、囚禁、性虐等词联系了起来,加深了公众恐惧。而防范提示看似为防止这种犯罪行为提供了途径,但事实上是将女大学生遇害的原因归结到了女大学生自身不够小心谨慎等问题上,而回避了社会治安、黑车等问题,不利于事件从根本得到解决,也不利于公众缓解恐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