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9 4:10: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广论讲记 1
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二、能依学者之相 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四、依止胜利 五、未依过患 六、摄彼等义
“由是”就是由以上所说“学人须依止师长”的道理。这仍是由因、缘、果三分来决定。正面应当肯定,菩提道全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的本源就是善知识,或者说大乘道一切五道十地等的功德,都是以师长为助缘才得以出生。按这样确认以后,就应当发心亲近真善知识。而在正式亲近之前,务必要了解亲近善知识的轨理或真实相应而得利益的途径,自己要作一种考虑:我现在心里已经想亲近善知识了,我的心要遵循怎样的轨道才能达成亲近的目的呢?这当然要求在缘起的各方面都纯正无谬地相应,才能得大利益。不了解缘起并相应缘起,光是一种空想,并不可能走好人生最关键的这段依师之路。
这里先点清依师轨理的眉目。首先为了得到具德善知识,要明确所依方面善知识应具的德相,依此标准来寻求善知识。其次要了解能依止的方面,作为学人,我要具备怎样的德相,努力让自己成为具德的法器,而能承受善知识的教化。接下来要入到依止的实行当中,要懂得以怎样的意乐、加行来和善知识的心亲近。意乐包括信心和恭敬两分,要了解到怎么念德生信心、念恩生敬重,怎么从多方面变动自心,又怎么结合在自身上,随分随力地修华严九心;加行上怎么努力去做让师长欢喜的事,包括怎么供献财物、怎么
2 广论讲记
身语承事、怎么如教奉行等等。整个这一套就是依师的轨理,是依师期间时时都要去做的事,就像每天必须吃饭那样。因为它是真实能达成亲近的缘起,因此决定有效,做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做十分就得十分利益。反过来,不去做就不出现利益,背道而驰更会发生无量过患。
因此,接着就要确认,如理依止会得到何种的殊胜利益,不如理依止会出现怎样的极大过患。由正反面的抉择,使自心现起一种决断,开始时时有个严密的取舍,有个坚决行正道的心,事事都能在自身上发起实行,这时就有真正的道心——“这样的心念和行为是不好的,我要改掉;这样的心念和行为是贤善的,我要串习。”这样由意乐发起去颠倒、修善心的行动,就能逐渐获得依止的巨大利益。最后是总摄依止法的要义,做最切要的提示。像这样一一确认并且付诸实行,我们就开始入到极其圆满的依止法的轨道当中。
这部道次第是很圆满的修心教授。在每一级次第当中,比如这里的依师轨理,又有一层一层的导入次第,是真正圆满无缺、纯正无谬的轨道。只要遵照次第一步步地实学串修,就能很顺利地快速趣入。修到彻底时,常啼菩萨、善财童子依止师长的传记就会在自身上出现。这里都是在极关键的扼要上给人指点,能好好地依照正轨修持,决定能非常顺利、善巧地进入。
今初(所依善知识之相)
广论讲记 3
这要分两部分来认识:(一)修学本法须依止怎样的善知识;(二)这类善知识应具何种德相。
(一)修学本法须依止怎样的善知识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
总的在诸多的佛语和菩萨解佛密意的释论当中,由声闻、缘觉、菩萨等各乘相应的需要,虽然说到了多种善知识德相的标准,但在这部道次第教授中所说的善知识,特指对一切三士的道分能逐步地引导学人修持,之后能导入大乘佛道的具德者。
这就是说,本法具德的善知识应当对三士道的修心次第特别善巧,不但自身有相当的修证,而且具有逐步引导学人的能力,的确能把学人的心导入大乘佛道。当然,此处仅限于显教范畴。
戒 (二)这类善知识应具何种德相
调自心 定
心要提示:
德增上 慧
自内德 教富饶
达实性
1、 善师十德 具善巧
摄他德 具悲愍 具精勤 2、具八分之一为下边际 离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