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梳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21:49: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梳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为了备战中考,让学生掌握好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能较快较准地答好题。 教学重点: 1、能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2、能辨析说明方法阐述其作用; 3、能判定说明顺序;

4、能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能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阅读复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 二、做热身题:

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是“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前边我们复习了相关课文和知识点,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请同学们做阅读题一。 (训练一) 1、学生答题。 2、教师点评。 三、授之以渔:

可能有的同学在想,中考题都像这么简单,那该多好呀!全是选择题。事实上可能吗?其实,中考的内容主要还是这些,只不过题型变了,有些题还得我们多动脑筋才能答出来。那么,怎样才能答好说明文阅读题呢?下边结合着主要考点和可能出现的题型给大家讲讲方法和技巧。

四、总结出示: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

? (一)、明确说明文的分类 ? (二)、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 (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 (四)、判断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 (六)、句段的作用 五、结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分析梳理六大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类型

?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

?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 ②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 ? 2、常见题型:

? ①、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 ②、本文的说明文类型是什么? (二)、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 题型:

? 1、概括说明对象

? 方法:看题目、观首段、找结尾段、抓关键句、归纳总结

1

? ? ? ? ? ?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方法:A、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

B、结合段落中介绍说明对象特征或多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C、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D、对于短中的关键词、句,摘要整合,并简明地表达。 E、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也可从事物“定义”入手。 (三)、判断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 1、①、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 ?

? ②、不常用的有:

? 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 2、常见题型:①、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举例子:通过举( )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征,使说明更

具体,更有说服力。

? 列数字:通过用具体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 )特点。使说明更有

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 作比较:将( )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 )的( )

特点。

? 打比方:将(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增强了文章

的趣味性。

?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或是种类),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或科学道理加以揭示,科学、准确、概括地

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 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

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 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

更简明更直观。

? 引资料:引用( ),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说服力(引出说明的事

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品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 ①、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科学。 ? ②、在此的基础上有:

? A: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 B:简明平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 ? 2、常见题型:

? ①、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 本题应该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基本特点答题。

? 答题格式:真实准确(或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或事理)。 ? ②、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2

? ? ? ? ? ? ? ? ? ? ? ? ? ? ? ? ? ?

答题格式: (1)不可以。

(2)解释原词在文中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③、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题型分析:这一类题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往往起修饰和限制作用。 答题格式:

(1)首先表态,删还是不删(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删去)。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2)保留该词,原句是什么意思。

(3)若删去,原句中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加点的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五)、句段的作用

1、开头段:A、引出(或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B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说明内容。 2、文中段(句):一般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前文。其中问句的作用:A、一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B、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C、设置悬念。 3、结尾段:一般有总结的作用(即总结全文),或与开头的说明呼应,使结构严谨。

注意:要从内容、结构、效果上考虑。(效果上考虑:若有说明方法要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上作答,另外分析句子作用时,需要观察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再综合起来回答作用。)

?

? (六):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 (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

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 (2)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

到后,左到右,远到近等等,也可反过来。

? (3)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

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六、训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

①对于每一位热爱科学的中国人来说,2015年绝对值得载入史册,因为在这一年的10月,第一位完全由我国培养并一直在国内进行科研活动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而令她获得此项殊荣的成果便是青蒿素。我们不禁要问:青蒿素是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这还得从人类与疟疾之间千百年的斗争说起。

②当人类以农为生、居有定所之后,一种令患者时而冷到发抖、时而发热高烧的疾病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当时现代科学尚未问世,人们将这种疾病称为“疟疾”。古人还发现,疟疾常发于生活在沼泽或水田周边的人群中,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的概率就越高。几千年来,人类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