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集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4:42: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六届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1.简述哲学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首先,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在生活实践中人人都会自发地形成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但自发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它是哲学家在概括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形成的、用以说明和解释世界的、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体系。

其次,从哲学和方法论的关系来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最一般的、最根本的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不同,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所以,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就属于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一部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只有少数唯心主义哲学家,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旧哲学,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上,或者把哲学看作是包罗万象的“知识的总汇”,或者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把两者看作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分门别类、种类繁多,是具体的,有个别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普遍、一般的,具有共性、概括性。在两者的相互联系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正确地揭示了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的“无用论”、“过时论”。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第一,它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与二元论。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坚持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对世界上多种多样事物和现象的最高的哲学概括,它揭示了物

由各班团支书搜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蒋润珠,副秘书长杨梦楠,董叶子,朱怡哲,周家伊整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六届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从而也就为辩证唯物论奠定了一块不可动摇的基石。

5.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关系怎样?

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哲学的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揭示的是关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是个性。

联系在于: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依据。物质结构理论的成果证明和丰富了物质范畴的内容。没有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另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能给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推动和深化对物质结构理论的认识和研究。

6.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说明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从而也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多样性;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把运动归结为只是意识和精神的运动。以上两者都是把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割裂开来了。

7.什么是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

所谓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形:第一,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指事物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质变。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没有相对静止,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发展。第二,它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确定事物性质的必要条件。只有相对静止,万事万物才能区别开来,没有相对静止,事物就不可言状、不可定性了。第三,它还是测量和计算事物运动的必要尺度。绝对运动存在于相对静止之中,并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要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只有通过相对静止来测量和把握。

8.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纯粹静止是不存在的。同样,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纯粹运动也是不存在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

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

9.为什么说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坚持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时空观上的辩证法。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由各班团支书搜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蒋润珠,副秘书长杨梦楠,董叶子,朱怡哲,周家伊整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六届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所谓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时间、空间的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即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时间、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时间空间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证实。

10.为什么说意识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有决定意义的环节: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更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的社会产物。第一,劳动使猿脑进化成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促进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所以,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离开劳动,脱离人的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

11.什么是意识的本质?为什么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本质要从意识产生的机制和意识的内容两方面来揭示,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器官,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是与人脑本身的复杂结构和它的特殊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能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原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不论是在具体反映形式、主体反映的差异性,还是在反映正确与否的程度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因为意识总是要经过人的头脑加工改造,才能形成具体的意识。 割裂意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前者夸大意识的主观特性,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后者混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意识当作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主观性的特点。

1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分析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的回答了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即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首先,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其次,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反映;再次,从意识的能动作用看,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发挥的程度,都受到物质运动及其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即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坚持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也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作用,把意识夸大成为脱离物质的绝对力量,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他们抹煞和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可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没能正确解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由各班团支书搜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蒋润珠,副秘书长杨梦楠,董叶子,朱怡哲,周家伊整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六届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13.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在一定的联系中存在与发展的。形而上学则只看到事物之间的区别与对立,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常常认为“非此即彼”,采用片面、孤立地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第二,发展变化的观点和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不断运动和永恒发展。形而上学则往往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否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当其谈论运动时,又只承认数量的增减与场所的变更,而否认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由此形成了静止不变的、僵化的思维方式。 第三,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及其作用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1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规律,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为认识世界的过程即认识矛盾,改造世界的过程即解决矛盾。

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15.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⑴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坚持决定论,因为人们的行动是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所制约的,只有遵循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去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⑵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由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着的统一整体。把握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区别,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学会用有机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要孤立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16.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指那些具有前进性、上升性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其本质是事物的新陈代谢,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必然会代替旧事物,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本质上的先进性,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因此能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比旧事物在整体上具有优越性。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

由各班团支书搜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蒋润珠,副秘书长杨梦楠,董叶子,朱怡哲,周家伊整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六届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而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7.什么是辩证法讲的矛盾?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何在?

辩证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要地说,就是对立统一。辩证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

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逻辑矛盾是主观的,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是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是人们在思维中应注意避免和排除的。

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是不同的,不能混淆。混淆二者,就会导致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错误。同时,也要看到,辩证矛盾要以排除逻辑矛盾为前提,它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是不能否认和排除的。

18.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关系如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也叫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相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着向自已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表现为:

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第一,二者的含义不同、作用相反。同一性的作用是连结、合作、维持平衡;斗争性的作用是排斥、分离、打破平衡。第二,二者的性质和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互相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同一性包含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性;同时,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对立的双方就不能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无法构成矛盾。另一方面,同一性与斗争性又相互规定,相互制约。既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矛盾都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属性就不成其为矛盾。

19.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共同作用的结果。 矛盾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彼此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为矛盾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只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事物才有相对稳定性,才能存在,在此基础上,事物才能发展。第二,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吸收和利用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共同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造成矛盾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使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为质变创造条件。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促成矛盾转化,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实现事物的质变。

总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的作用相互结合、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由各班团支书搜集,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蒋润珠,副秘书长杨梦楠,董叶子,朱怡哲,周家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