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发展学生动态想象能力-最新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2 11:34: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化静为动发展学生动态想象能力

一、解读课标:动态想象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发展的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观察、想象、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不断由浅入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由此,笔者认为其中“想象”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思维活动,其包括静态想象和动态想象,而动态建立在静态之上,动态想象更能体现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分析教材:动态想象是逐渐成型的过程

《平移》教学主要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图形运动一”和四年级下册“图形运动二”两个单元中。下面笔者就依据“4个阶段3次提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解读。

1. 什么是平移,为什么叫平移(知觉→表象)

什么是平移?二年级下册教材通过激活学生对电梯、缆车、移门等生活中事物的已有经验(原有认知),结合课件动态演示(视觉),学生操作(触觉)等,形成单个物体在某一特定线路上运动的基本表象,并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来巩固和强化对平移的认知。

2. 怎么样平移,有什么不一样(表象→静态想象)

四年级下册“图形与运动二”是“平移”的第二次认识。本节课的最终归宿应该是学生能够摆脱实物和演示,明确起点、终点位置后,能以对应方格、对应边、对应点实现静态的想象,并对平移进行定量描述。

3. 什么时候用平移,有什么要注意(静态想象→动态思维) 四年级下册“图形与运动二”中提出了平移的简单应用的问题。给出的例题中没有明显的提示,需要依靠学生对图形问题的需要展开想象,然后自己选择平移主体,并结合学习过的平移知识进行平面上的拼组,并且在实际的操作和讨论中实现平移与拼组的衔接。当然,例题的难度并不大,这也就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完整经历动态加工的过程,形成动态思维。 三、教学实践:动态想象是教材活化的产物 (一)融合素材,依托经验,调用行动知觉

杜威认为,经验具有思维性,经验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思维的开始阶段就是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对动态思维的成长和经验提升的有着前瞻性意义。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平移”这一知识点时,?P者首先情景再现二年级下册中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教学。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教材所呈现的都是静态的图像,怎样让静态的内容动起来,体现出“平移”运动和变换形式,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动态表象,并通过想象完成平移,在脑海

中形成完整动态过程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开门见山要求分类,调动学生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析。面对争论和证明,学生自然而主动地挖掘出原有的行动认知,由此,动态的演示和表达便水到渠成。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在学生逐渐把关注点从静态的电梯和缆车本身转移到运动上来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通过轨迹描绘的方式记录运动,给运动以静态的表现方式,使动静相接。在模仿练习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静态呈现学生手拉或推移门,提问“你知道门会怎么运动吗?”迫使学生在脑海中再次调动行动知觉实现动态化联想。总而言之,课堂上教师要能够使用丰富的“静态”操作(经验先行、语言表达、手势演示、轨迹描述、ppt验证),从而实现平移表象的形成。

(二)巧用素材、设置冲突,激活静态想象

素材是决定课堂学习走向的基石,好的素材能够贯穿整堂课的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直接决定学生的思维走向。基于学生对平移表象认知的起点,从最近发展区切入表象应用,在冲突处更新和完善对表象的认知,从而实现学生静态想象的激发、凝聚和发展。笔者在四年级下册《平移的性质》一课中,做了如下尝试。

【情景一:在明确哪些图形可以由图①平移之后】 师:同学们都认为图②,图③,图⑤都可以由图①形平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