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word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3 16:23: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时间 1879年 事件 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 了“同盟条约”。该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影响或结果 1882年 (德国利用意大利和法国在争夺殖民地中的 矛盾,把意大利拉入了同盟国。)德、奥、意 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同盟的核心 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 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 对峙的局面。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调整了同法国的 关系,签订了协约。 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调整了同俄国的 这标志着英、法、俄三国 关系,签订了协约。 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德奥vs英法俄 1914年6月 1914年7月 1914年7月 德军根据战前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 英法vs德军 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 攻。 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一部分德军进攻速 度过快,法国总司令霞飞抓住机会,趁德军立 足未稳,及时调动英法联军展开反攻。 在东线,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入东普鲁士, 迫使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德军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德军在随后的反攻中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境内。 但同时俄军也打败了奥军,深入奥地利 境内,双方开始进入对峙局面。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9月5日,双方投入152万人在马恩河地区 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 (法国境内)展开大战,最后德军被迫撤退。 战略的破产 马恩河战役是本次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 役。 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德奥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 德军的计划再次落空。 结束东线战斗。但是俄军未被彻底打垮。 8月 8月 9月 1914年底 1915年 第 1 页

1916年2月 德军发动凡尔登战役。德军准备把凡尔登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迫使法国退出战争。德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法军在总司令霞飞的指挥下,摆脱了被动局面,之后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德军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德vs法) 凡尔登战役前后持续10个月(时间最长),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转折点),法军站稳了跟脚,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此役损失人数达到七十多万,因而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2月 2月,在海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宣布实施“无限 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推 制的潜艇战”。德国袭击前往协约国的一切船 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 只,中立国美国的船只也不能幸免。 5月底,英、德之间爆发了英德兰海战。这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一次海战,被称 为“大炮巨舰的高峰”。交战结果,虽然英国 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舰队仍掌 握着制海权。(德vs英) 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在法国 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这次战役是第一次 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索姆河战役中, 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 索姆河战役到11月中旬结束。 (英法vs德) 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这次海战之后,德国的海军 主力被迫龟缩在海港中只有 德国的潜水艇还在四处活 动,寻机击毁英国等国家的 舰船。 索姆河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 消耗战,双方伤亡人数超过 凡尔登战役,达到130多万 人,但仍未能分出胜负。 5月 6月下旬 1917年4月 8月 10月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 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 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和平法令》 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1918年3月 3-7月 3月~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 最初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协约国很 快阻止了德军的攻势。同时协约国的攻势不 断加强,为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协约国成立 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煦为西 线的联军总司令。 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 大规模反攻,把战线向前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7月 第 2 页

9月底-10月初 9月底~10月初,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突破德 军在德法边界一带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 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德国基尔港水兵拒绝继续同英国海军交战,发动兵变。 柏林工人起义,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逃亡 荷兰,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德意志帝制。 10月底 11月9日 11月11日 停战协议在法国巴黎郊外贡比涅森林的火车 这一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 车厢(福煦车厢)里签署。 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 败而告终。 1月18日,和会在巴黎的凡尔赛宫正式开幕。 实际出席和会的有27个国家。德奥等战败国 和苏俄被排斥在和会之外。实际操控和会的 是所谓的“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他们 有权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 4月28日,国联盟约通过。 在凡尔赛的镜厅签署了《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五方面)。 1、 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2、 重新划定德国边界。阿尔萨斯洛林(铁矿)归还给法国;萨尔地区(德国境内)的煤矿由法国开采十五年;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承认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独立;在东普鲁士同德国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3、 德国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方式加以瓜分。 4、 限制德国军备,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5、 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会上没能就赔款总数达成一致) 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苛刻条约,战胜国中的帝国主义大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达成了一定的妥协,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但同时对德国的种种束缚,埋下了会滋生罪恶的种子 1919年1月 4月 6月 1920年1月 1月10日,巴黎和会宣布《凡尔赛条约》 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其总部设 在瑞士的日内瓦。包括战胜国和一些中立 国。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 外。以后会员国的数量有所增加。美国由 于国内孤立主义势力,没有加入国联。 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 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 美、英、日、法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四国条约》对日本具有双 域 重影响,日本对废除英日同 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盟感到惋惜,但《四国条约》 1921年11月 12月 第 3 页

通过《四国条约》,美国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 消除了它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英国 虽然在暂时表面上维护了与美日的关系,但 随着英日矛盾的不断激化和英国在亚太地区实力的相对下降,英国只能选择对日本妥协的政策。 1922年2月 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 约》。根据条约,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 权利归还给中国,同时它仍在山东保留一些 特权。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其他权利,是对 《凡尔赛和约》有关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 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英美列 强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 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承 认。 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 的重大外交成果,也是在 这次会谈中,日本被迫放弃 “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1922年2月 美、英、法、日、意五国签署了《关于限制它不仅使英国承认英美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五国条约》海军实力处于同等地位,而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且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协议。它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但英美在海军基地方面对日本作出的让步,使英美丧失了在靠近日本的水域拥有有效作战的基地的可能,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 《五国条约》,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随着山东问题的解决,与会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公约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这一公约的签订,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922年2月 1922年4月 苏俄出席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会议,初步打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俄的破了苏俄建国以来的孤立境地。同时,同德企图,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缔结了《拉巴洛条约》,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放弃战争赔款。 法国和比利时派军占领了德国重要的煤和钢铁基地鲁尔地区,造成德国经济崩溃,同时法国也没有得到更大的利益,在国际上陷于孤立。 法国外长白里安主张改善法德关系,德国积极响应。德法比英意波捷等有关国家在瑞士 1923年1月 1925年 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改善了法德关系,第 4 页

洛迦诺开会,缔结了《相互保证公约》,德国还分别和法比签订了《仲裁条约》,这些条约被统称为《洛迦诺公约》 1926年 1928年 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也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德国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 《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的政治军事条款被逐步打破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大大削弱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在得不到英国有力支持的情况下,希望争取美国对法国的安全提供某种保证,法国白里安建议法美之间缔结条约,两国摒弃战争。美国出于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和提高国际地位,决定缔结多边的非战公约。 8月,美德法英比意日波捷等15国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也称《巴黎公约》。 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家条约,其中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 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是后期,它并没有很大的约束力。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