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_名解_问答_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6:20: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local anesthesia 局部麻醉 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容使该区疼痛消失

infiltration anesthesia 浸润麻醉 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的麻醉效果

block anesthesia 阻滞麻醉 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sedation 镇静 通过药物作用使病人紧张情绪、恐惧心理得到改善或消除,达到精神放松、生命体征平稳,有利于配合治疗的方法称为~

impacted teeth 阻生牙 是指由于邻牙、骨或软组织的阻碍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

干槽症 为拔牙的常见并发症,其实质为牙槽窝骨壁的感染。主要症状为疼痛,多发生于术后2~3天,为可向耳颞部放射,检查时牙槽窝内可空虚或腐败变性血凝块。治疗干槽症主要原则为清创、隔离外界刺激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cuff 袖口 上皮细胞粘附在种植体表面而形成的生物学封闭,以半桥粒方式连接,其质量与种植体成功有直接关系

infection 感染 是指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与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和局部组织的疾患

debridement 清创术 是对局部伤口进行的早期外科处理,是预防伤口感染和促进愈合的基本方法。一般包括冲洗伤口,清理伤口,缝合三个步骤

intermaxillary elastic traction 颌间牵引 是在上、下颌牙列上分别安置有挂钩的牙弓夹板,然后根据骨折需要复位的方向,在上下颌牙弓夹板的挂钩上套上橡皮圈作牵引,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关系。既有牵引作用,牵引到位后有固位作用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坚固内固定 指采用小型钢板或钛板以及螺钉做颌骨骨折处的骨间固定,固定坚实可靠,称为坚固内固定或坚强内固定。

pericoronitis 智牙冠周炎 是指智齿(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多见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口内注射方法及麻醉区域? 1)注射方法:病员大张口,下颌颌平面与地面平行。

将注射器放在对侧口角,即第一、二前磨牙之间,与中线成45。 注射针应高于下颌平面1cm并与之平行。

与上下颌牙槽突相距的中点线与翼下颌皱襞外侧3~4㎜的交点处进针,推进2.5cm左右,可达下颌支内侧的下颌神经沟,回抽无血注入麻药1~1.5ml

2)麻醉区域及效果:麻醉同侧下颌骨、下颌牙、牙周膜、前磨牙至中切牙唇(颊)侧牙龈、粘骨膜及下唇。

牙拔除术适应症

牙拔除术的适应证是相对的。常见的拔牙适应证如下:

(1)牙体病损 牙体缺损严重,用现有修复手段无法恢复和利用 (2)根尖病 不能用根管治疗、根尖切除等方法治愈 (3)牙周病 晚期,无法取得牙的稳固和固位

(4)牙外伤 根中1/3折断一般为拔牙适应症

(5)错位牙 (6)额外牙 (7)埋伏牙、阻生牙 (8)滞留乳牙 影响恒牙萌出者

(9)治疗需要 因正畸、修复、肿瘤累及而需要拔除的牙

(10)病灶牙 引起颌骨骨髓炎、牙源性上颌窦炎等局部病变的 (11)骨折累及的牙 视具体情况应尽量保留

拔牙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分离牙龈:

持笔式握牙龈分离器,紧贴牙面插入龈沟,直达牙槽嵴,沿龈沟分离制牙的另一侧,先完成唇(颊)侧和舌侧,再分离邻面

2)挺松患牙:将挺刃由牙齿近中近中轴角切入,以牙槽突顶为支点,有控制的旋转、楔入、撬动力量,使患牙牙齿松动脱位。切勿以邻牙为支点,防止牙挺滑脱刺伤邻近或对侧软组织。 3)安放牙钳:

合理选择适用牙钳,张开钳喙,推进至牙颈部外形高点以下,保持钳喙与牙体长轴平行。再次核对牙位 4)脱位运动:

包括扭转、摇动、拔出。扭转动作仅限于圆锥形单根牙;摇动时先向弹性大、阻力小、牙槽骨比较薄的一侧进行,而后沿唇(颊)-舌方向另一侧摇动;最后牵引脱出 5)拔牙后检查和拔牙创处理:

检查牙根是否完整、数目是否符合该牙解剖规律等;用用刮匙探查牙窝,去除异物炎性肉芽组织等;消毒纱布棉卷横架于两侧牙槽突,嘱病人咬紧,30min后弃除 5)拔牙后注意事项:

拔牙后24h内不可刷牙或漱口;拔牙当日进软食,不宜过热;避免患侧咀嚼;误用舌舔伤口,更不可反复吸吮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出术的适应症 1)下颌阻生智齿反复引起冠周炎者 预防第二磨牙牙周破坏

2)下颌阻生智齿本身有龋坏,或引起第二磨牙龋坏 3)引起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食物嵌塞 4)因压迫导致第二磨牙牙根或远中骨吸收 5)已引起牙源性囊肿及肿瘤

6)因正畸需要保证正畸治疗的效果

7)可能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诱因的下颌阻生智齿

8)因完全骨阻生而被疑为某些原因不明的神经痛病因者,或可疑为病灶牙者。亦可拔出

拔牙创的愈合

1)拔牙创出血及血凝块形成

15~30 min出血停止,血凝块形成,具有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促进创口正常愈合的功能 2)血块机化

24 h后血块开始机化,7 d被肉芽组织替代,3-4 d肉芽组织始被更成熟的结缔组织替代,至

约20 d完成。 3)骨组织的修复

5-8 d开始形成新骨,3 mon后完全形成骨组织 4)上皮覆盖拔牙创

3-4 d开始上皮自牙龈向血凝块表面生长,24-35 d甚至更长时间完成

断根原因及注意事项

技术因素:拔牙钳选择不当,与牙体接触面小;钳喙夹持的位置不正确 ,未与牙体长轴平行;拔牙时用力不当

非技术因素:牙冠破坏广泛;牙脆性增加;牙根外形变异;牙根周围骨质变化 注意事项

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

仔细检查分析,肯定断根数目、大小、部位、深浅、牙根形态,必要时拍X片 特殊部位要注意重要解剖结构,如上颌窦、下颌管

在直视下操作,良好照明、充分止血、合适体位、合适器械 特殊情况下可不暂缓取出或不取出

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

出血原因绝大多数为局部因素,偶有全身因素引起的手术后出血。

局部因素:炎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软组织撕裂、牙槽骨骨折,牙槽内小血管破裂,较大知名血管破裂等。血块保护不良而脱落

处理:止血粉、明胶海绵加棉卷加压止血;缝合牙龈;填碘仿纱条;抗生素预防感染 全身因素:血液病,肝疾病等

处理:局部止血;根据不同病情采取全身治疗,如输血等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1)口腔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与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于发生感染。

2)牙的存在并发生牙体及牙周围组织的炎症,易形成特有的牙源性感染。

3)口腔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感染可循此途径扩散和蔓延。 4),颌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危险三角”静脉瓣膜少或缺如,受压时容易导致血液逆流,导致颅内感染;顺相应淋巴引流途径扩散而发生区域性淋巴结炎.反之,,血循与淋巴循环丰富有利于炎症的局限和消退

5)口腔颌面部为暴露部位,易受损伤而继发感染

脓肿切开引流的指征

1)局部疼痛加重,呈搏动性跳痛;炎性肿胀明显,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触诊是有压痛点、波动感、凹陷性水肿;深部脓肿穿刺有脓液 2)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伴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3)儿童颌周蜂窝织炎,累及多间隙,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 4)结核性淋巴结炎寒性脓肿

切开引流的要求

1)切口应在脓肿低位,使引流道短、通畅、容易维持。

2)切口应尽力选择在愈合后瘢痕隐蔽的位置,切口长度以能保证引流通畅为准则;应首选口内引流。

颜面切口应顺皮纹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面神经、血管和唾液腺导管等。

3)切开至粘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引流口。避免在不同组织层次中形成多处腔隙或通道,以减少感染扩散,保证引流通畅。

4)操作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向颅内扩散。

急性智牙冠周炎临床表现与治疗

局部:初期,病人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肿胀不适,咀嚼、吞咽时加重;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若炎症侵及咀嚼肌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全身: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全身不适、中性粒细胞升高等

治疗原则:急性期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 慢性期尽早拔出

措施:局部冲洗;选择抗菌药物及全身支持疗法;切开引流术;冠周龈瓣切除术;下颌智齿拔除术

智牙冠周炎扩散

1)向外:向磨牙后区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向外穿破,在咬肌与颊肌后缘间的薄弱处发生皮下脓肿,穿破皮肤后形成经久不愈的面颊瘘。

2)向前: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在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粘膜转折处形成脓肿或破溃成篓 3)向后:炎症沿下颌支外侧或内侧向后扩散,可分别引起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感染,亦可导致颊间隙、下颌下间隙、口底间隙、咽旁间隙的感染或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发生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比较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感染来源 以龋病、牙周膜炎、根尖感染为主 以下颌智齿冠周炎为主

感染途径及累及 先破坏骨髓,后破坏骨皮质;再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织炎。病变可累及骨松质与骨皮质

先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织炎。主要破坏密质骨,很少破坏松质骨 临床表现 可以是局限的,但以弥散型较多 多为局限型,弥散型较少 骨髓炎累及牙及牙周 牙松动,牙周有明显的炎症 牙及牙周组织无明显的炎症 病变部位 多在下颌体,也可波及下颌支 多在下颌角及下颌支,很少波及下颌体 慢性期X线所见病变明显,可有大块死骨形成,周围骨质分界清楚或伴有病理性骨折

系皮质骨脱钙或骨质增生硬化,或有小块死骨,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分界

疖和痈 单一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疖。相邻多个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的化脓性炎症,称为痈

颈内、外动脉鉴别

1)颈外动脉位于颈浅前方,颈内动脉位于颈深部后方

2)在颈动脉窦上方,颈外动脉位于内侧,颈内动脉位于外侧 3)颈外动脉在颈部有多个分支,颈内动脉无分支,

4)搏动试验:在结扎前,提起结扎线压迫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如果无搏动,这证明是颈外动脉

下颌骨骨折邻床表现

1)骨折段移位:骨折段移位的因素主要取决于骨折的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骨折线的方向和倾斜度、骨折线是否有牙及附着肌群的牵拉作用等。按骨折部位正中联合部骨折;颏孔区骨折;下颌角骨折;髁突骨折。

2)咬合错乱:是颌骨骨折最常见的体征,对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3)骨折段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下颌骨运动时是整体活动,只有在发生骨折时才会出现异常活动

4)下唇麻木:下颌骨骨折时,突然的撕裂或牵拉常会损伤下牙槽神经 5)张口受限:由于疼痛或升颌肌痉挛引起 6)牙龈撕裂

试述下颌骨双侧髁状突颈部骨折的临床表现。

①颌骨骨折共同临床表现:可出现双侧颞下颌关节区的肿胀、疼痛、瘀斑、皮下血肿,患者可出现流涎、咀嚼困难和张口受限。

②骨折片移位:双侧髁状突将由于翼外肌的牵引向前内方移位;双侧下颌支向后上移位。 ③咬合关系:双侧后牙早接触,前牙明显开牙合。 ④下颌运动异常:下颌侧向运动受限。

⑤触诊及负荷试验:触诊时多可扪到双侧颞下颌关节区空虚感、髁状突颈部压痛;如用手指伸入外耳道或在髁状突部触诊,可扪及髁状突运动消失;如采用下颌角下部负荷试验,患者可指出双侧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加重;可让患者用力咬压舌板,患者多咬之无力或根本就咬不住。

⑥有时可伴发不同程度的脑震荡。

⑦辅助检查:可进行X线检查,特别是颌面部曲面断层片和双侧薛氏位;必要时可进行CT及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

上颌骨骨折骨折分类和邻临床表现 骨折分类:

1.Le FortⅠ型骨折 又称上颌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骨折线从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至上颌翼突缝

2.Le FortⅡ型骨折 又称上颌骨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内侧壁、眶底和颧上颌缝,再沿上颌骨侧壁至翼突。

3.Le FortⅢ型骨折 又称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颅面分离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经颧额缝向后达翼突,形成颅面分离,

1)骨折线 分为三型,其中II型骨折可能伴发颅前窝骨折,III型骨折常致颅面分离 2)骨折段移位 一般常出现向后下移位

3)咬合关系错乱 患侧早接触(一侧骨折)或后牙早接触、前牙开合(双侧骨折) 4)眶及眶周变化 呈“眼镜征”,甚至复视 5)颅脑损伤 可伴发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