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秋西南大学0283教育社会学机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1:18: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0283教育社会学

2.答:校园欺侮,是指在学校中,少数学生利用年龄、身体、地位等各种相对优势,对其他同学进行经常性、故意的心理或者身体侵犯,使对方产生恐惧、畏惧,而获得自我满足的挑衅性行为。通常我们可以根据行为方式,把校园欺侮行为分为肢体性欺侮、语言性欺侮等多种形态。造成校园欺侮的原因很多,下面将从学校教育方面、家庭方面和社会文化方面对成因进行分析:1.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由于学校中学习和课业负担过重,家长、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学校竞争激烈,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师教学的速度和难度,长期处于学习困难、落后和不利的状态,成为“待优生”,并可能因此受到教师、同学的歧视,他们往往比较容易通过校园欺侮行为发泄压力,以获得心理补偿。2.家庭方面的原因。不健康的家庭文化和家庭生活方式,是造成校园欺侮行为的重要原因。实施校园欺侮行为的学生,多来自于权威型、溺爱型或放纵型家庭。在权威型家庭中生活的青少年,比较容易诱发权力与控制欲;而来自溺爱型或放纵型家庭的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会无所顾忌、我行我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一种成为“核心”的欲望,从而对他人试压。3.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社会现实的暴力行为以及电视、电影的暴力型作品,对青少年学生具有示范作用。由于青少年学生是非辨别能力较低,并处于偶像崇拜期,个别学生会对那些暴力方式欣赏有加,并积极模仿,从而引发校园欺侮的行为。

校园欺侮行为会对被欺侮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使其缺乏安全感甚至感到恐惧,对人际关系甚至整个社会的认识出现偏差,乃至用不恰当甚至偏执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和报复等。同时,对施加欺侮者本身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使他们很容易形成错误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并由此走向犯罪的道路。以此,校园欺侮行为的预防与矫治,是学校、教师、家长必须给予重视的教育问题。

3.答科层制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基于其社会行动理论提出的古典组织理论。韦伯认为,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是建立在对法律的信任,以及对掌权者根据发布命令的权力的信任基础上的,而这种权威是科层理论的基础。

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从需要和效率出发建立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的规则,全部活动都严格按照规则进行;设置职务序列,分工明确,分权合理;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确立各级办事机关;以文件及专门人员为基础进行行政管理;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及发展机会均有明确和合理的保障;重视专家权威;假定组织的需要与成员的需要一致。

从科层制理论来考察,学校是一种组织,具有典型的科层制特征。学校有校长、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及其相关人员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同样,为了提高学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分工,同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协调组织活动,调整权力结构,排除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以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但是,有研究者也指出,运用科层制理论指导学校组织的管理也存在许多弊端。比如在严格强调等级制的学校中,会造成等级森严、权力过分集中、组织缺乏内部动力、酿成领导者的官僚主义等问题。并且,科层理论过分强调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和成文的规章制度,会造成学校人员照章办事、墨守成规,容易泯灭组织成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另外,规则过多引起繁文缛节,机构重叠造成人浮于事,反而降低组织活动的效率。

4.答:社会流动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对同一社会现象所作的两种不同角度的分析。社会分层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社会垂直结构的性质、状态、内容和形式,以及社会各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基本秩序;社会流动是从动态角度描述社会分层结构分化的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即社会分化的量化过程。

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等。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的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流动,它可以进一步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它包括人们在同一层次上的职业地位的变动和职业角色的转换。代内流动是指个人所经历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情况,代际流动是指上一代(父亲)与下一代(子女)之间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情况。

现代社会需要合理的社会流动,而合理的社会流动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式社会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层现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增加社会成员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第二,有助于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层面,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5.答:教师的角色具有十分复杂的属性与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角色具有独特性。

教师角色的独特性,是指作为一种职业,教师与其他职业者相比较而具有的职业素养、职业活动方式和职业规范等的差异性。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占有者,教师工作的内容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因此,教师应该是以教促学的技艺拥有者;育人是教师职业活动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师必须是促进、助长学生身心发展的专业能力具备者;教师通过教来育人,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前人智慧、品格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智慧与品格,使学生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获得更高、更好的人的发展。

其次,教师角色具有敏感性。

对于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来说,作为教育结果的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状况是希望之所在,决定着个体、民族乃至人类的未来。所以,教师往往被赋予很高的使命与期望。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时期,教育必然会广受关注,备受挑剔,教师的职业角色也就显得重要而敏感。这也是为什么教师职业往往会集宠辱、毁誉为一体的重要原因。 再次,教师角色具有理想性。

按照心理学的原理,人们对自己的未来(年轻一代的未来)往往倾向于理想化,这是我们生活、工作的最终动力来源。而这种理想化的未来是通过教师的职业活动实现的。因此,社会公众对教育、教师的期望总体上倾向于“求全责备”和“完美化”、“理想化”。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教师是最后的社会良心”之说的原因。

最后,教师角色具有冲突性。教师是处于现实空间中的,左手牵着历史,右手指向着未来。时空的多重和冲突,往往会导致教师在历史、现实和理想上自我的困顿、迷失乃至角色矛盾、冲突。(中小学)教师的社会中下层社会处境,也会造成教师在顺应和超越、改变与维持等方面的纠葛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