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22:27: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卷

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意思是(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①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③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 ④不可知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是要告诉我们,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 ①制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改变和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6.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说明意识可以脱离客观实际而起作用

C.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D.用一种物质手段来惩罚别人,是朴素唯物主义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人脑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知识来自人脑,而不是天生就有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

①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主要说明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1.“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 B.做事情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做事情要系统优化的方法 D.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信用是关键。这体现的哲理是( )

A.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B.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D.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13.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内容,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上述说法最符合的哲理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的否定观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4.传说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胀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一位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把水放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这不是很好吗?这位哲学家的话启示我们( )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C.一定的行为方式决定思维方式 D.哲学能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15.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元可比拟的优势,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而成功的影视改编,又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这表明(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事物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6.50多年来,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及其他航天器,火箭残骸、卫星碎片、飞船脱落的部件、宇航员失落的工具等都成为在太空游荡的垃圾。当地球轨道上废弃的人造卫星及其碎片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人类可能不得不停止一切航天活动。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 B.要避免犯“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 C.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引起质变 D.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17.中国画的艺术创造既具有中国独有的意象建构与表达方式,

又蕴含独有的中国智慧与哲理。右图是齐白石的一幅画,画面是 两只雏鸡的“今日相争”,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却题为“他日相 呼”,让观者在错愕之际,恍然有所悟。对该画意象的认识准确的是( ) ①美妙的意象源于大师的丰富联想和主观想象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在疾病之前,你是健康的;在禁锢之前,你是自由的;在苦难之前,你是幸福的,这很简单。不幸的是,你总是感觉到前者,回忆到后者。”这段话经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要将理想付诸行动 D.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19.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一国的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的话,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断创新,从而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从哲学角度上看,消费者和企业之间( ) A.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推动经济发展 B.相互对立又相互斗争推动经济发展 C.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推动经济发展 D.相互理解又相互包容推动经济发展

20.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和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事物发展是系统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是终结。站在立法工作

的新起点上,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有(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名为《未选之路》的诗,诗中写道:两条路分散在树林里/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②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决定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石家庄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刘琼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医学大学生。她医术精湛,为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她爱院如家,给病人治病视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她身患癌症36年,仍时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医德、医术和医心。刘琼芳医生的事迹表明( )

①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③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④得到社会的尊重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4.改革开放30年多来,国人思想观念发生了三大转变。转变之一: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不敢富”到“求富”;转变之二:对待人的态度——从“物大于人”到“以人为本”;转变之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人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知识结构的变化 B.根本利益的变化 C.社会存在的变化 D.社会意识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25.水利建设是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大兴水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但同时又要谨防兴修水利变成“套取资金”“一哄而上”“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重复建设”等现象。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根据各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利化程度差别较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各地域要制定本地区的水利建设规划和实施规划的目标、步骤,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请分析以上论述中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的方法。(12分)

26.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结合材料,就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提出4条方法论建议。(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