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调查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15:38: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基本情况 房山区位于首都的西南郊,是一个典型的平原与山区交错的过渡区域,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首都西南的绿色生态屏障。房山也是北京市郊区农业大区之一,大力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推动首都及房山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保护和建设好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为房山和首都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资源、环境、社会、人口的协调发展,房山林业的建设便成为各项工作的基础。 1.1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房山区总面积198954平方公里,地处北京市西南部,属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交界地带,北邻门头沟区,南与河北省涿州市接壤,东部和东北部同大兴区、丰台区毗连,西邻河北省涞水县。房山区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原,以100米等高线为界,山区面积1327.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5.7%,平原面积691.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4.3%。 1.1.2气候条件 房山区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地貌复杂,山区与平原间相对高差较大,气候有明显差异。主要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增温快;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天高气爽,降温快;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长。年平均气温10—12℃,平原为11.6℃,山区为10.8℃,其中:西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10.8℃,无霜期150天,平原为204天,山区为199天;大石河以西的山区、丘陵地带,属北京市山前暖区,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无霜期185天左右。十年平均降水量为516.3mm,降水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水资源贫乏。项目区冬春季盛行偏北和西北风,夏季盛行西南和偏南风。 1.1.3地质地貌 房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035米(白草畔主峰),最低海拔26米(立教洼),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台地和冲积平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房山区为石质山区,山区岩石主要为石灰岩,煤炭产区则以砂岩、页岩为主,丘陵区有少量花岗岩。土壤类型多样,由山地至平原依次发育有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山地褐土、潮土、水稻土、风沙土等土壤,且随海拔高度呈规律性分布。 1.1.4水文条件 房山区内主要河流有13条,其中国家二级河流有永定河、拒马河,三级河流有小清河、大石河,四级河流有刺猬河、丁家洼河、东沙河、马刨泉河、周口店河、瓦井河、牤牛河、胡良河、南泉水河。在四条较大河流中,仅大石河为境内发育河流,其余为过境河。以上述河流为构架,境内有145条小流域发育。全区年均水资源总量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常年平均径流量4.7亿立方米。目前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7座、截流塘坝66处、拦河闸9处,全区有地表水1.7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3.2亿立方米,可用水量4.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550立方米。 1.1.5植被概况 房山区植物种类繁多,有种子植物96科426属878种,占北京市种子植物总数1419种的61.9%。区内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并混生温带针叶林,其森林建群种主要有辽东栎、栓皮栎、白桦、枫桦、棘皮桦、山杨、槭树、白蜡及油松、侧柏等。植被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平原地区主要有杨、柳、榆、槐、苹果、梨、桃等;低山及丘陵地带,山杨、栓皮栎、北鹅耳枥、油松、侧柏、柿子、枣等为主要乔木树种,灌木丛则主要为荆条、酸枣、黄草、白草等;在中山地区乔木主要有辽东栎、山杨、桦木、山柳、北鹅耳枥、落叶松等,灌木丛以绒毛绣线菊为主。 1.2社会经济状况 1.2.1人口及组成 全区共有25个乡(镇、地区办事处), 462个行政村。截止2009年底,全区总户数34.71万户,户籍人口7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38万,非农业人口40.3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1.21‰。 1.2.2经济状况 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5.04亿元,第一产业13.85亿元,第二产业150.83亿元,第三产业90.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14.6元。 1.3“十一五”林业发展回顾 “九五”、“十五”期间,通过森林经营方案全面实施,房山区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森林资源稳步增长,质量明显改善。2004年底林木绿化率比1995年增长了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