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9 3:34: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思考题详解

1.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这一说法是针对按不同口径划分的特定账户(项目)上出现的余额而言的。这是因为,就具体项目来说,借方和贷方经常是不相等的,会产生一定的差额。当特定账户(项目)的贷方总额大于借方总额时,称国际收支有顺差,也叫盈余;相反,当特定账户(项目)的贷方总额小于借方总额时,称国际收支有逆差,也叫赤字;当特定账户(项目)的贷方总额与借方总额相等时,称国际收支平衡。平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关于贸易收支出超、入超,经常帐户盈余、赤字、国际收支顺差、逆差等国际收支状况的报导或资料。

2.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 (1)收支规模逐步扩大

(2)国际收支结构改变,非贸易扩大,资本帐户大幅度增长 (3)顺逆差互动

(4)储备波浪式起伏,逐渐增长

3.1997-2001年以上三个账户的算术绝对值均呈波动下滑态势,2001年达到谷底,2002年又开始大幅度上升。200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加快0.6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3亿美元。

1997-2001年以上三个账户的算术绝对值均呈波动下滑态势,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从那次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就开始下滑,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也顺周期的恶化。但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去年底结束了5年过渡期,中国对外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保持了20%以上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外商直接投资每年也大体上以500多亿到600多亿的额度进入中国市场。

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外汇管理顺应加入世贸组织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完善经常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贸易便利化。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和金融差额的双顺差扩大的局面是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国际生产持续向中国转移、人民币升值下的变相资本内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降低和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虽然在中长期内有

1

助于减少贸易顺差,但在短期内因为企业在出口退税新规则生效之前出口而扩大了贸易顺差。我国持续出现双顺差原因主要有:

第一,资本净流入逐步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1997年,经常项目顺差占总顺差的63.75%,该比重较2005年高出近20个百分点。资本项目顺差的贡献相应提高。1997年以来,资本项目累计顺差占国际收支总顺差的比重达66.63%。

第二,货物贸易顺差上升。货物贸易进出口状况是国际收支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反映了国际竞争力等经济基本面情况,是考察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重要先行指标。

第三,我国的出口鼓励政策。长期以来我国执行了“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出口的汇率政策以及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等。

第四,在资本项目长期保持顺差方面,我国金融市场仍处在不发达状态。尽管就总体来说,我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但许多潜在投资者无法得到必要的资金。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商直接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建立合资企业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资金,于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在获得外汇之后,便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并用所得人民币购进国产设备和其他产品。其结果是直接投资流入转化为外汇储备的增加。

第五,外汇储备增长加快。1994-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加近300亿美元。1998-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波及,外汇储备增势骤然放缓,年均增加额不足90亿美元。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重新加速。2001到2005年外汇储备年均增长额为399.23亿美元,2006年外汇储备就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底15282.49亿美元,2008年底19460.30亿美元,2009年底23991.52亿美元。

4.(见本章第二节) 5.

(1)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 (2)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

(3)人民币实行“一篮子货币”盯住汇率制度(1972——1980) (4)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1981——1984)

(5)实行以美元为基准的有限弹性汇率制(1985——1993)

(6)实行以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2005) (7)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

2

至今)

6.(见本章第二节) 7.

(一)经常项目顺差的成因

1.内需不足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内需不足是中国当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990——2008 年,中国GDP 的平均增速为10.32%,而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8.26%。消费增长长期落后于GDP,而且相差达到二点几个百分点。同时消费占GDP 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不健全及传统观念影响近年来,中国GDP 保持了多年高速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没有GDP 如此高速,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无法适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成本的提高,还有中国传统观念注重储蓄,这些都导致居民储蓄率逐年处于高位,消费较少。

3.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特征导致顺差格局的出现中国产品的特点在于其是使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因此将其低端制造业转移至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再从中国出口回本国及其他国家,加大了中国的出口。同时,这些产品可以直接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不需要通过进口,这样也减少了中国的进口。

(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成因

1.奉行吸引外资政策和优良投资环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吸引外资投资中国的优惠政策。从投资环境上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抵消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吸引外资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进一步出台了许多引资政策,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减少了投资风险,使得大量外资继续流入中国。

2.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呼声仍旧此起彼伏,由于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和两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存在很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长期存在。特别的是,美元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继续步上贬值大道,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更加强烈。在这样的升值预期下,海外投机资本为了从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取收益,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中国,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样,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又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投机性资本就随之涌入我国,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收支顺差与投机性资本是相互推进的,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过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