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3:32: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指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时空景象的描绘、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在情与景的高度融会、物与我的相互观照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国画中的山水画意境之美离不开气、韵、思、景、笔、墨,同时又关乎情与物的结合、意与境的搭配这两个方面。 笔者认为山水画意境在审美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山水画意境之诗意美

诗画一致,乃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之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创作最高之境界。画中题诗或题跋是中国山水画所独有的艺术形式,它能较好地解释山水画意境的内涵,但是真正优秀的山水画其意境并不是一幅题字或题跋所能够包涵的,它更多地通过山水画的构思、章法、色彩、形象等表现出来。山水画意境的诗意美,美在淡淡几笔,包含无限的情思;美在寥寥墨痕,生发无边的联想。正是这种诗意美才使得山水画具有了“韵外之致”“画外之情”“境外之感”。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呈现出大幅的空白,只有中心一处,作者聊聊几笔勾勒出了一叶扁舟,一个头戴蓑笠的渔人坐在小舟的一端,船尾微微上翘。细看渔夫身体前倾,专心致志地看着水下的鱼儿,此时是否有鱼儿咬钩,否则船下又怎会有缕缕微波荡漾?在渔夫的对面,作者淡淡几笔勾勒出对岸的山势,若有若无,依稀可见。画中并不见

水,但是大片的留白使得浓浓的水汽扑面而来,这种意境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总而言之,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诗意美表明了各种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诗意加深了山水画意境的内涵,而山水画凝固了诗人诗意的阐发,二者有机结合,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二、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空灵美

中国山水画以水墨画为主,水墨画擅长用深浅不同的墨色来表现景物,用恰到好处的留白来提升人们的想象力,因此中国山水画便呈现出了淡墨与空白相交融的状态。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清代邓石如也曾说过:“字画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山水画中对黑白的处理不仅仅是为了描绘景物的需要,同时也是营造山水意境空灵美的需要。如五代隐逸画家荆浩的《匡庐图》,这幅图的主体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险峻山峰,峰上树木丛生,郁郁葱葱。从上往下看,山间挂着一条飞流直下的瀑布,水汽弥漫,烟岚飘渺。山腰间,在密林深处,隐隐露出一处人家的院落,里面可有文人雅士在写诗作画?从小小的院落出发,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蜿蜒盘绕,在小路的两边,不时有激流迭瀑流下山坡,注入山下的沼泽。山脚下,有一小湖,湖边苍松虬立,巨石参差,周围大大小小的村居房舍淹没在高高矮矮的树木之中。在离村庄不远处的山坡上,

有人骑着驴子缓缓而行。画家居高临下,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了山峰的奇特、险峻,画家画笔所到之处,峰峦岗岭、房屋小路、飞泉流瀑尽在其中,既描绘了山峰的雄伟刚劲,又刻画了村落的寂静安幽。在悠闲宁谧的氛围之中,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花开花落的无欲无求、云卷云舒的逍遥自在,人世间的纷纷扰扰仿佛不存在了一般,这不正是自己所要追求的境界吗?这幅山水画的意境深远而又简单、安静而又祥和,给人一种超脱人间的美――空灵。

三、中国山水画意境之人文美

中国历代的画家,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老子的虚静无为和庄子的逍遥思想对他们影响颇深,此外孔孟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识也深深地植入于他们的观点之中,他们在山水之中徘徊出入,在宇宙自然之间徜徉思索,浓浓的人文气息成为他们观照山水的底蕴,他们以德养志、以情观物,在山水之间寄托哀思,在云雾缭绕中抒发情志。在他们的画中,本来没有生命力的山水树木也知道遵从人间的礼法规范,也了解人间的喜怒哀乐,如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因为年代久远,这幅图早已不传于世,但是宋代苏轼做了一首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真实地将画作的内容传达给了读者:“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