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0/8 22:42: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
第八章 城市与城市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2018海南卷,4~5)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 A.仓储用地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项正确。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第2题,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故D项正确。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
(2018北京卷,10~11)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完成3~4题。
B.工业园区 B.公共绿地
C.住宅 C.工业用地
D.物流园区 D.居住用地
2.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
3.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4.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Ⅰ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项正确、C项错误;Ⅱ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项错误;Ⅳ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项错误。第4题,题干提示,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市的规模扩大,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D项正确;其他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增大,A、B、C三项错误。
(2018湖南高三十四校联考)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表现为用地的扩展和不同功能用地间的相互转换。我国北方某综合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237平方千米增加至2012年的330平方千米。下图示意2003—2012年该城市某一种主要功能用地的演替。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城市功能用地( )
A.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和主要街道交会处 B.是城市中最主要的用地形式 C.该功能区集中区域人口昼夜变化大
D.地租水平是城市三类主要功能用地中较低的 6.2003—2012年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 ) A.发展仍在向城市中心集聚 C.功能用地以均衡发展为主 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图中所示的城市功能用地,不断向外部扩展,城市内部用地类型被替换,应是工业用地,地租水平是城市三类主要功能用地中最低的,D项对。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和主要街道交会处的是商业用地,不向外扩展,A项错。城市中最主要的用地形式是住宅用地,不可能全部被更替,B项错。工业一般昼夜生产,该功能区集中区域人口昼夜变化小,C项错。第6题,2003—2012年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发展以向外扩展为主,城市规模扩大,A项错、D项对。城市内部用地更替明显,城市地域结构变化较大,B项错。功能用地划分逐渐明确,不是均衡发展,C项错。 (2018江苏考前模拟)读某市城区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B.城市地域结构变化不大 D.发展以向外扩展为主
7.从图中可知,该市15年间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 A.卫星城增多
B.郊区城市化
D.逆城市化 C.丙
D.丁
C.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A.甲
答案7.B 8.A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知,该市15年间,城市面积增加,且主要分布在城区外围,主要表现为郊区城市化,B项对。图示无法看出卫星城增多,A项错。城市规模扩大,中心区人口增加,C项错。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D项错。第8题,甲区域靠近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较高,市场广阔,A项对。乙、丙、丁距市中心较远,交通通达度低,消费人群少,不适宜布局大型超市。
(2018福建福州下学期5月模拟)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9~11题。
类甲 型 形态 人口75户/hm2 密度 容积98% 率 建筑5% 密度 乙 丙 8.欲在该市布局一大型超市,宜布局在( )
B.乙
75户/hm2 75户/hm2 88% 75% 30% 38%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9.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 A.不划分功能区 C.增加立体绿化 A.降低公共空间
B.乙类型 B.鼓励无人汽车 D.杜绝城市扩张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丙类型
D.以上都是
10.紧凑型城市应该( )
11.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答案9.A 10.C 11.D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选择。第10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11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钟摆式交通加剧和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2018北京朝阳区下学期二模)基于“让你身边的空座,成为他人的希望”的理念,通过网络搭乘顺风车的平台发展起来。下图为某公司手机打车平台基于大数据绘制的2017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大陆跨城顺风车出行状况图。图中线条代表出行线路,亮度越高,线条密度越大。据此完成12~14题。
12.由图可知,跨城顺风车( ) A.出行范围哈尔滨大于长春
B.出行频次闽南三角地带明显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C.出行范围云南以跨省为主
D.出行频次乌鲁木齐在各自治区首府中为最高 13.影响各地跨城顺风车出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①假期长短 ②城市人口数量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地形状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发展顺风车( )
①利于缓解交通压力 ②利于节能环保 ③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④应当加强监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2.A 13.C 14.B
解析第12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图中线条代表出行线路,亮度越高,线条密度越大。读图分析可知,图中以哈尔滨为中心的跨城线路长于长春,说明跨城顺风车出行范围哈尔滨大于长春,A项正确;珠江三角洲的亮度明显高于闽南三角地带,出行频次明显高于闽南三角地带,B项错;云南的出行线路的亮度并不高,说明跨省出行密度较小,C项错误;出行频次呼和浩特在各自治区首府中为最高,D项错误。第13题,跨城顺风车出行的规模越大,说明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密切,人口流动量越大。城市的人口数量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量越大,跨城顺风车出行规模越大,因此②③正确。第14题,发展顺风车可以减少车辆的出行,利于缓解交通压力,①对;车辆出行减少,能够减少资源的使用,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②正确;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小,③错误;顺风车需要加强监管,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乘车安全,④正确。
二、综合题(共4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