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四川卷)分析和评价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16:35: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2008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四川卷)分析和评价

题号 14(3) 考点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的内能Ⅰ; 热力学第一定律Ⅰ; 热力学第二定律Ⅰ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Ⅰ; 重核的裂变.核反应堆Ⅰ; 重核的聚变Ⅰ 变压器原理.电压比和电流比Ⅱ; 电阻的串联、并联.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Ⅱ; 欧姆定律Ⅱ 楞次定律Ⅱ 匀速直线运动.v= v0+at. s??0t?18(6) 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Ⅱ; 滑动摩擦力Ⅱ; 力的分解与合成Ⅱ; 牛顿第二定律Ⅱ; 机械能守恒定律Ⅱ 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Ⅱ; 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Ⅱ;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Ⅱ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Ⅱ;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Ⅱ 难度 易

15(3) 易 16(3) 17(1) 中 易 12atⅡ; 2中 19(2) 20(1) 21(2) 难 中 中 中 中 易 长度的测量(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1) 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Ⅱ; 2 (2) 电阻的测量(伏安法) 23(1) 24(4) 25(4) 12atⅡ 2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Ⅱ;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Ⅱ; 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Ⅱ; 力的合成和分解Ⅱ 动量.冲量.动量定理Ⅱ; 动能,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Ⅱ; 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Ⅱ; 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Ⅱ 匀变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 v= v0+at. s??0t?中 难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考点分布分析

试题共考查了27个考点,考点覆盖率为20.6%,分布在《考试大纲》的十四个单元中,单元覆盖率为82.35%。考点覆盖率和单元覆盖率都较低。

有些考点出现了重复考查的现象,并且考查的内容也基本相同,如考点6: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v= v0+at、s??0t?12 at;考点11:力的合成和分解;考点15: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

2有些考点出现了重复考查的现象,但考查的角度有所不同,如考点17: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考点28:动能、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

《考试大纲》中第七单元《电场》没有涉及考点,不好。 2.分值分布分析

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各6分,各占5%,力学约68分占56.7%,电路和电磁场约34分,占28.3%。这种分布情况与往年有较大差异,力学部分偏多,这是单纯从考点的角度进行统计的,实际上有不小的分数不是物理学的,是数学的。

3.实验题。

(1)同时考查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一个突破,很有新意。回头看往年或者其他省区的高考试题,单纯单独考查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显得有点单薄。本小题还结合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器材—光电门工作原理的理解,考查了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不足的是,数字运算量偏大;第三空的结论与第一和第二空是否正确相关,如果前两空错误,即使学生对光电门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对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正确,计算也正确,仍然得不了分。

(2)第二小题作为第二个实验题,不好。本小题只能算一个电路计算题,如果说与实验有关的话,最多是考查了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时内接法和外接法造成的系统误差的理解和计算,没有以《考试大纲》中的“实验能力”立意。与《考试大纲》的要求还有不一致第地方,“不要求计算误差”。仅有的两个空都要求计算“百分误差”,重复。

4.计算题

(1)第23题。运动学追击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试题涉及的物理过程是清晰的,考生容易分析清楚。但在解答的过程中,容易在以下几个地方出错:B物体匀速运动的时间;B物体匀速运动的速度;A物体和A物体运动位移之间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认为自己会做,但不一定能得到学生自己认为该得的分数。考点单一,且与第18题重复。

(2) 第24题。考查学生用平衡、分解的思想,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场中的运动问题,试题设计的情景突破了大家熟悉的模式,有新意。同时非常直接地对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二次函数的极值及条件、空间几何关系)。多数考生在分析物理过程列方程时,知道有三个未知物理量,但始终只能列两个方程,决大多数考生是想不到用数学方法求解的。有些老师认为向心力不是由在一条直线上的力合成的,有超《考试大纲》的嫌疑,是不对,本题不超纲。本题是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好题。

(2) 第25题。考查考生运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分析问题,结合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立意明确,试题的情景和设问也很好地体现了立意。本题作为最后一题,不是好题。试题情景的新颖性不够;设计的问题的层次不够,比较单一,很多考生就是计算了四次动量的变化;计算过程烦琐(不包括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命题者预期的考生解答方法和过程与多数考生的解答方法和过程有差异,难以到达命题者预期的考查目标。

5.评价

(1)坚持了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基本方向。坚持以能力立意,坚持考查考生对物理学的主干知识和重要知识点的考查。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力的分解与合成、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磁场和电磁感应等。

(2)稳中有新。如第18题的综合性;第19题中A、B间的距离不是常见(n?)?或(n?)?;第22题第(1)小题将考查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与对光电门工作原理的理解结合起来考查;第24题带电粒子的运动情景等。

(3)特别重视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第18、19、20、21、22、23、24、25题对考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23题要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讨论;第24题要求在空间几何关系清楚的前提下用求二次函数的极值及条件的方法解答物理问题;第25题要求用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解答物理问题。

数学运算量大,并且能力要求高,可能是命题者的本意,但还是过了点,应该适当控制。 (4) 对《考试大纲》要求的“实验能力”的考查薄弱。

《考试大纲》要求的“实验能力”: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试题只对“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使用仪器”进行了考查,对中学物理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实验过程没有进行考查,这样对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5) 考查的重点和对中学物理的主干及重点知识的考查,有些偏。

两次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并且分值大(约3+16);两次考查电路的分析和计算,并且分值大(6+8);没有考查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电场;对磁场的考查也很薄弱。这对中学物理的教学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会让中学物理教师不知所措,不敢将教学的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精品文档

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