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电大中国文化导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4参考答案【完整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1:58: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电大中国文化导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4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导论作业1

一、选择题

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 A) A 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 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 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 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 (D ) A 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 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 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 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C ) A 诸子学术逐渐消 B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C 政治上的大一统 D 汉武帝独尊儒术 4.道教的出现是在 ( B)

A 先秦时期 B 秦汉之际 C 西汉时期 D 两汉之际 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 )

A 先秦时期 B 秦汉之际 C 西汉时期 D 两汉之际

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 ) A《论语》 B 《老子》 C《庄子》 D《周易》 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 B)

A 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科举制的实施 C 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 韩愈的排佛

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D )

A 敦煌 B 洛阳 C 河北 D 长安

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 ) A 诗歌 B 钟鼎 C 书法 D 舞蹈 10.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 B) A 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 B 唐代的“安史之乱” C 永嘉之乱 D靖康之难 11.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 A)

A 唱 B 念 C 做 D 打

12.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 ) A 更加浓墨重彩 B 更重意趣与心境 C 更显富丽堂皇 D 以人物素描为主

13.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C )

A 轴心时代 B 黄金时代 C 蜕变时代 D 鼎盛时代

14.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 ) A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

B 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C 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D 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15.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 A) A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 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 C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 D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 16.《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 ) A 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 B 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 C 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D 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

27.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 ) A 汉代朴学的倾向 B 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 C 佛学化的倾向 D 道教化的的倾向

二、填空题

1. 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 六经 。 2.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 浑厚 。

3.秦汉时期对外文化非常发达,除张骞出使外,另一重要事件是 徐福 率众出海东渡。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 的融合;其二是 民族文化 的融合。 5.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有僧侣的士大夫化倾向,也有士大夫的僧侣化倾向,其中士大夫僧侣化常被称之为 居士 。

6.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其开创期的代表人物 周敦颐 、 邵雍 ,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 张载 、 程颐 、 程颢 。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朱熹 。 7.宋代理学家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必须经过由内圣达于外王的过程,他们一般将这个过程分为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等几个步骤。

8.经过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终于实现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这种南移在几个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它们是: 学术中心南移 、 政治人物南人化 、 政治中心南移 9.宋型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显著深远。从文化表征上看,“宋型文化”的现代影响主要表现在: 奠定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差异、 促进元蒙汉化,为明清封建制度完善打下基础、宋人穷究天理的治学精神,增加哲学思辨性,为后世与西方对话奠定基础、宋人兼济独善出处从容,浇铸后世文人人格、宋代市民文化乃后世市民文化雏形等几个方面。

10.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创造性地在中央设立了 理藩院 。

11.明代以来,人文的潜流不断壮大,思想家顾炎武将“国家”与“天下”区别开来,以前者为一家一姓的封建王

朝,以后者为万民共有之天下,这种思想到清末由 梁启超 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八个字。

12.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它们是:首先表现出从物质文化方面接纳西学,即洋务运动:失败后,又开始从 制度文化 方面接受西学,即戊戌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之后,才转到 文化心态 上,于是掀起了狂飙突进式的“五·四运动”。

13.在清末思想启蒙运动中, 严复 提出了“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命题,他翻译的 《天演论》 中,阐述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思想。

14.作为近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除梁启超师徒二人外,还有 熊十力 、 梁漱溟和冯友兰等人。

15.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仅要 继承 ,更重要的任务是还要促其前进,使之 现代化

三、简答题

1. 简述原典及其对现代的影响。(见前言)

原典就是某一领域的经典,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文化原典就是文化领域的经典。是文化领域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民族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对于现代人来说,自先秦以来的文化原典,似乎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而事实上那些文化原典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不仅是深远的,而且是入微的。我们的民族精神,即是由那些文化原典所浇铸。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那些文化原典的表现。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仁爱”、“博爱”、“仗义”、“忠诚”等,都可以从先秦的文化原典中找到根源。因此,我们谈传统文化,说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并不是谈论某些外在于我们的东西,而是在谈我们自己、我们自身。

既然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相伴,不了解它或忽视其存在,显然是不科学的,只有理性地接受和辨析,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之进行改造更新,才能有利于我们的文化建设。这就是学习和阅读文化原典的重要意义。

2. 中华文化起源时期有几个区域?(第1页)

一是陕豫晋邻境地区;二是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三是湖北和邻近地区;四是长江下游地区;五是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六是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3.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313页)

龙是远古初民部落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有人认为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共同的图腾。我们自称龙的传人,即源于此。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原始社会形成的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

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è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的。传说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

4.简述殷商时期巫史的地位和作用。(第3页)

殷商时期,整个社会还都处在神的威力之下。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他们以天的意志的代表者自居,有权训御君王,充当着社会精神领袖的角色。

巫史的地位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初期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世史官文化的成熟和发展,对中华文化特色的形成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学术与政治的密切相联。巫史的任何活动,虽然表形都是学术性的,但其最终目的却是为政治服务。其次,神学与科学的交织。巫史的活动虽然带有科学性,但这一切又都笼罩在神学的阴影之下。最后,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混杂。由于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政治和宗教,因此,巫史们从事的活动如星历的测算等,虽然表现出自然科学的形态特征,但终竟是被纳入到人文的范畴之内进行解剖并从人文的角度去寻找合理的答案的。

5.西周时期,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神本文化转向人本文化?(第4页)

西周时期,神本文化迅速地转向人本文化的文明之途。这种文化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殷商时代的厚重青铜器多饕餮纹饰,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而西周时代的青铜器皿则不再有那种神圣的光彩和威吓的力量,恐怖的饕餮纹饰缩小降低到了器皿的某一不显眼的部分,主要是足部起支撑的作用,制式也从厚重转为轻灵,显示出贴近人生现实的特征。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殷人钻龟取象,依其裂纹定吉凶,而西周用占筮蓍草推数定吉凶。前者单靠自然,而后者重在人力,卦象形成之后,更需用人力推断才定吉凶。从“鬼谋”到“人谋”的进步,正是人本化的痕迹。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周革商命,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民宜人”的理论依据。统治者开始观注的重点,从神转到了人,而“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跟殷统治者的以天神之子自居不同,周人将人与神划分到不同的血统之中,构成一个以人类、氏族的自然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每一个体都被宗族血缘关系串连起来,从积极的方面看,社会分子融入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整体之中,可以帮助个体克服难以克服的困难,承受个体难以承受的压力,容易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消极的方面看,宗族又极大地限制了个体活动的空间,使单个社会分子的个性难以发挥,容易形成求同、保守的心态。

中国文化导论作业2

一、选择题

1.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 A)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全盘西化 C 对外开放 D 闭关锁国 2.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D )

A 邹容的《革命军》 B 陈天华的《猛回头》 C 陈天华的《警世钟》 D 陈独秀的《新青年》

3.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 B) A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B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C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

4.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D ) A 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 B 儒家的法家化 C 法家的儒家化 D 伦理的法制化 5.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是( A)

A 《河图》所出的形状 B 上古时期结绳改书契时留下遗迹 C 是一种生殖崇拜 D 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6.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 )

A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B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 C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 D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 7.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 C) A 性欲 B情感 C 天性 D 爱

8.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