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词的艺术特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0:19: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晏殊词的艺术特色

其一,晏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表达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和少许敏感而旷达的惆怅,表现出一种雅致含蓄的倾向。 蝶恋花

其二,晏词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明净圆融,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 其三,晏词构思曲折精巧,表现自己对多彩人生的内心体验,耐人回味。《浣溪沙》通篇以小园的暮春景色来渲染作者心中无限的旧欢新怨,情景交映;更为难得的是词中还渗透着一种澄澈圆融的理性观照,创造出情中有思的意境,这样就使伤春之情升华为具有永恒意味的人生感触。 词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意阑珊的惋惜,抒发了他轻淡、幽微的富贵闲愁,但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的况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春残花落,象征美好年华的消逝,新燕归来,又似曾相识,象征着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再现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蕴含着变化。这是晏殊对自然、人生的通达、圆融的观照。 二、柳永对词的贡献

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变化。现存的近200首词收在他的词集《乐章集》中。 1、创作态度和影响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于写词的词人,柳永将词从士大夫圈中解放出来,使它走向市民和世俗。柳永通过采纳市井新声,自度曲及改造旧曲等手段,极大地扩展了词的影响范围,使之成为家

2、内容题材的开拓 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第三,描写都市风光。柳永的部分词作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第二,表现羁旅行役之苦。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3、柳词艺术上的贡献

第一,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第二、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柳永贡献最大的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二、苏轼对词的贡献 1、认识上的突破

1)苏轼在理论上要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两者虽有外在形式的差别,但其艺术本质和功能是一致的。

2)苏轼将词视为诗之一种,从而要打乱原先已经界定的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 3)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也”是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高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2、内容上的突破

刘熙载《艺概·词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

他打破了过去词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第一、抒情词:爱情、兄弟之情、爱国、怀古等 第二、自然山水及农村词:《浣溪沙》组词 第三、咏物词(近30首):咏橘、咏柳、咏松、咏红梅、海棠、孤雁等

苏轼词题材开拓的方向,是进一步表现士大夫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表现苏轼自我的襟怀抱负、日常生活。 苏词的境界

苏轼词的境界,是由其深刻的思想内蕴、高卓的才学识见、启人心智的人生哲理构成的。 3、风格上的突破

苏轼以前,婉约词风一统词坛,虽然有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突破了婉约之风,但并未形成新的风格。到了苏轼手里,则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旷达、幽美等。 以诗为词——苏轼在继承词的传统的前提下,吸收诗的特点而改革词风,拓展了词境,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以词抒写其豪迈旷达的襟怀,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三、“易安体”的特色

1、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李清照善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真切抒写她怡愉闺中或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极富个性化特征。她的词尤其善于选择典型的生活片段入词,在具体、细腻的叙写中展示自己的内心活动。

少女时期:青春亮丽天真

婚居生活:愉悦欢欣、离愁别苦 寡居时期:孤苦寂寞

2、语言雅致、含蓄、简洁 《醉花阴》:全词从开头的写景到后来的抒情语言都十分雅致,特别是后三句更是绝佳。作者借菊花抒情,但全词却无一个“菊”字,但又句句不离“菊”。如“东篱”、“暗香”、“黄花”、“瘦”等词分别从位置、气味、颜色、神态等方面写出了它的神韵,无一字不雅秀。 3、音韵和谐优美

李清照的词大多婉转流畅、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同时还善于将语言变化与声情、词情相结合,收到增强作品感情抒发的效果。 辛词的思想内容

?辛弃疾继苏轼之后,更加彻底地冲破了传统的樊笼,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真正达到了“无

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辛词比苏词反映了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多方面地展示出时代的动乱、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更完整地抒写出作者一生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个性,在词史上树立起一座辉煌的丰碑。

1、追忆当年虎啸风生的战斗生活,抒发自己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代表作品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

?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千古江山)。

3、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

?辛词谴责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抨击统治者的是非混淆、贤愚不辨,痛恨投降

派的排斥异己、妒贤害能,这都大大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代表作品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4、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

?代表作品《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汉宫秋》的悲剧意蕴

1、一代帝王的悲戚:尊严、权威、自由、幸福被剥夺,被迫以皇妃和亲。 2、王朝覆灭的悲哀:文武大臣无能、怯懦、自私苟安,不能保家卫国。

剧本借古讽今,一方面通过元帝和昭君的生离死别,含蓄地揭露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另一方面,又通过歌颂王昭君为保全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和生命,批判朝臣们的腐朽无能和卖国贼的投降叛国行经。寄寓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和民族意识。 二、《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

《长亭送别》以抒情诗般的语言,叙写莺莺的离愁别恨,使全剧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悠长的哀愁,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 语言华美绮丽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体,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1、王实甫善于用诗的语言,描摹环境,渲染气氛,充满诗情画意。

2、把古典诗词中的词句和当时生动活泼的口语镕铸、提炼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 3、常用夸张、比喻、排比、叠词叠句等修辞手法。 三、《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形象

珍重爱情,鄙薄功名,贤淑、温柔,但又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卖柑者言

(一 )文章主旨

文章以“予”与卖柑者的对话形式,淋漓酣畅地指斥了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饮美酒,食佳肴的文臣武将,不过是一些不懂用兵、不会治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废物,尖锐地揭露了元朝统治机构的腐败,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愤世嫉邪”之情。 (二)表现技巧

1、构思新巧,寓意深刻以明辩实讽的曲笔讽世。

从表面上看,作者在反对卖柑者言,实际上是赞同卖柑者言;卖柑者表面上是在自辩,实际上是在讽世。论柑的外表与实质是手段,以此旁敲侧击官僚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才是目的。

2、奇巧而贴切的比喻和对比

?本文通篇都是比喻,作者以柑子统摄全篇。用其内外不一与文臣武将徒有华丽外表,实则丑恶无能的情况进行类比。此外,还始终以人、物各自的“外”与“中”进行对比,而这种类比与对比又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显得奇巧而贴切。 3、犀利而又饱含情感的语言

?作者借古喻今,以古之圣贤与今之众人对照,有议论、有事实、有分析地,一层深一层地进行抨击,来表达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和对腐败官僚的揶揄和讽刺,语言犀利尖锐。 主题

通过狐女青凤在爱情、婚姻上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礼教加诸妇女的人身束缚和精神压抑,以

及她们在这种束缚和压抑之下,对于切身幸福的关心、向往。 《青凤》的细节描写——青凤

“生(耿去病)谈竟而饮,瞻顾女郎,停睇不转。女觉之,辄俯其首。生隐蹑莲钩,女急敛足,亦无愠怒。”

“骤见生,骇而却退,遽阖双扉”,并以“叔闺训严,不敢奉命”,拒绝与耿去病相见。

“羞惧无以自容,俯首倚床,拈带不语”;当叔父怒逐她时,她唯有“低头急去”;当叔父“诃诟万端”时,她唯有“嘤嘤啜泣”。 青凤的叔父——礼教的束缚

青凤叔父的描写,实际上是提供青凤的生活环境,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客观依据。 耿去病——爱情的追求

耿去病的狂放意在衬托青凤善良而驯从、温和而怯弱的性格,以揭示自由爱情与森严礼教的尖锐对立。

1、人物形象——黄英姐弟

黄英和陶生是菊精的化身,也是明清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早期的农业资产者形象。 精于种菊,但对于技术秘不示人。 能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善于再投资。 人物形象——马子才

马子才酷爱菊花,安于清贫,秉性耿介,在明清时代商品交换日渐频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渐萌芽的情况下,他固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不放,以市井谋利为耻。 2、马子才与黄英姐弟的矛盾 争论:卖菊、置产

黄英姐弟与马子才的纠葛,实质上正是商品经济与传统孔孟思想的大冲撞。

黄英姐弟经商致富、追求物质财富的行为,体现了明清之际市民阶层普遍的思想意识。 马子才的形象体现了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贱视商人、安于贫贱的心态。 3、蒲松龄思想的矛盾

一方面,作为一个仕途蹭蹬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淡薄名利,洁身自好,安贫乐道,追求高洁的人生操守。

另一方面,受当时“弃儒从商”世风的影响,对马子才思想的僵化又持批判的态度,认可商人及其商业行为。 4、棋酒人生

陶家事业在处于高峰阶段时,在马子才的干涉下中断,透露了新兴商人向传统儒士生活模式的靠拢和体认,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必然的,是超越一个高度之后找不到新的落脚点之后的必然性,是新潜质的毁灭。

诗歌:咏史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这两句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情。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作者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尾联作者引用了田横五百壮士这一充满壮烈情调和高扬铮铮气骨的故事,和现实形成反差强烈的鲜明对照。隐含着对醉心功名利禄、不敢争取命运自主的士大夫们的讽劝。 主旨

题为《咏史》,实为讽今。它针对整个社会风气,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并对东南地区一批流连声色、醉心功名利禄的所谓名流人物加以讽刺,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险恶统治,庸俗苟安,埋头著书, 有力揭露了清末在严酷文字狱威胁下,文人才士不敢真正触及现实问题,痛感气节志士的寥落。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托物 言志

记 之因:曲、欹、疏 统治者的用人标准 病 之举:斫、养、删、夭、锄、遏 摧残、扼杀人才 梅 之果:江浙之梅皆病 人才受害之惨

议 泣梅:三日 痛人才遭扼杀

疗 疗梅:纵、顺、毁、埋、 破除人才的束缚 解、复、全 恢复人才的本性

梅 贮梅:穷予生之光阴 拯救人才的坚定信念 主旨

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