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案例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2:38: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八章 社 会 结 构

6学时

人们不仅以群体的形式共同生活,而且在生活中还处于不同的层次,造成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同,这些不同层次就组成了社会的结构。社会结构就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结合方式,即人们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民族结构、宗教结构、法律结构、职业结构、意识结构等。从狭义的角度上说,就是指阶级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层结构。

重点:1、社会的阶级结构与阶层结构。 2、社会分化及社会地位。 3、韦伯的分层理论。 4、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5、什么是社会公平? 【教学设计】

1、预习后随堂讨论:我国的社会分层现状。具体包括:如何分层?依据是什么?意义何在?反映出什么社会问题?如何解决?

2、学生讨论韦伯三维分层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3、随堂讨论:刚性社会结构与弹性社会结构的区别。

5、随堂讨论:你怎样看当今我国的新中间阶层和越来越多的SOHO一族 ?

6、随堂讨论:社会流动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意义?提炼出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的主要要求。 7、讨论:什么是社会公平?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公平?讨论之后教师补充讲述关于公平等理论。

第一节 社 会 阶 级

一、阶级划分的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 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身份则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它是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一定特权和权利的社会等级。地位则是指个人在社会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它们是由财富、权力、声望、出身门第等诸方面构成的综合概念。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

级的本质就是剥削。私有制造成了社会大分工,也造成了社会大分化。

第二,阶级是有相同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共同行动取决于:一是成员的阶级意识的成熟程度;二是阶级内部组织化的程度。

第三,阶级内部可以分化为不同阶层。但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第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 第五,私有制的消亡消灭了不平等,这是阶级的消亡的基础。 (二)阶级意识

所谓阶级意识就是为一个阶级的成员所分享的、对于他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处境的认识。即是阶级成员之间的一种认同感、身份感。

明确的阶级意识的形成,一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阶级之间的界限是否清楚,阶级对立的程度如何。第二,阶级内部的同质性程度。第三,垂直社会流动的程度。第四、有意识的。 二、社会的阶级结构

社会的阶级结构是阶级社会中的各阶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结合方式。

(一)社会阶级结构包括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往往同时存在若干个阶级,这些阶级可分为两类:

基本阶级结构:是由社会中基本阶级所结成的固定关系。而基本阶级:是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那些阶级。是由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他们是社会中的主要统治阶级和主要被统治阶级。

非基本阶级结构:是基本阶级以外的其他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也叫附属阶级。

(二)不平等的阶级结构和差异性的阶级结构 不平等的阶级结构:指在社会中并存的几个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平等,这种根本的不平等是指在经济上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政治上存在着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差异性阶级结构:是指社会中并存的若干阶级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不平等,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不存在根本的不平等并不是不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存在绝对的平等。)

(三)封闭性阶级结构与开放性阶级结构 封闭性阶级结构,指那种阶级划分比较固定,社会流动性较小的结构。可以用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为

代表。十九世纪前的印度社会全部社会成员分为四个种姓,其高低顺序为:婆罗门(僧侣阶级)、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商人)、首陀罗(工人和奴隶)。在这种等级结构中,各阶级关系要遵循其原则:第一,一个人所属的种姓和家庭决定他的阶级地位和身份,且终身不变;第二,实行阶级或种姓内部通婚制度;第三、一个人获得的职业要按照种姓制度的规定;第四、各种姓要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第五、印度教的教徒不得加入其他的宗教等等。第六,丧失种姓者被社会排除出去。在封闭性阶级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

开放性的阶级结构,纯粹的开放性阶级结构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之存在人们的理念之中。在封闭性的阶级结构中,阶级和等级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等级和阶级是不同的,阶级是一个社会概念,并且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等级则是一个政治、法律、宗教和种姓制度上社会成员划分成若干个不平等的层次。等级的划分,既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又有政治制度的保证。

第二、等级和阶级是有联系的。同一阶级中又不同等级。不同阶级结构会造成不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