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2新版浙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18:04: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知道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 2、技能性目标:学生通过“动手做”、“观察”、“听”、“感受”等活动形式全方位地感知声音,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性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动手实验、勤于动脑的习惯,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难点:声波的概念。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橡皮筋、音叉,水槽、玻璃球、小电铃,土电话 ,蜡烛,喇叭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你喜欢听什么?播放两段声音,一段是优美的音乐,一段是噪音。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为什么不同的声音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呢? 新课展开: 一、声音的产生: 活动: 1、一根橡皮筋,一根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现象。——物体在振动 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生处,讲话时手指感觉到了什么?——声带在振动。 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发出声音?——鼓掌,响指 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振动。 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如:风呼呼的吹,溪水哗哗的流。 思考:蝉是怎么发声的?图片展示:蝉的腹部的发声器官。补充:只有雄蝉有发声器官。蜜蜂的发声器官。 二、声音的传播: 物体振动发出了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传到人耳的呢? 活动: 1、两张桌子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敲打桌面,一个同学把一只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另一只耳用手捂上。——现象:能听到敲击声。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2、将桌子分开,重复以上实验。——现象:不能听到敲击声,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3、将两玻璃球在水中击打。——现象: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总结:声音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声音能不能在空气中传播呢?你认为呢?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拓展学生思维) 活动:50页 现象: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声音会越来越轻。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又会变重。我们推理一下:如果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了,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思考与讨论:科幻片中,太空中的飞行器发声了爆炸,人能听到声音吗?——不能,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只能借助电磁波来通话。 拓展实验:你还有没有其他方案来验证声音在各种物质中传播?可以举例说明或说出实验方案。 活动:土电话的制作。课前让学生完成。 三、声波: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是以说明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呢? 活动:类比实验:水波的产生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轻触水面,水面上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中的软木塞也会想外运动。(该实验放在投影仪上,效果比较好) 2、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蜡烛的火焰会摇晃。 分析: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的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的空气变疏。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3、因此,声音也是一中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可以分为声波,超声波,次声波, 4、声波的用途: 探测海水深度。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练习题:2、会听到两次声音,第一声是固体传播的,第二声是气体传播的。如果水管中有水,可能会听到三声。 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提高1摄氏度,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思考与讨论:1、回声是怎么回事?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才会有回声? ——发出的声音与反射回来的声音有0.1秒以上 时间差,就会听到回声。 2、如何估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举例:在测量出A到B 的距离,(不能过近。)利用看到发令枪法令时产生的烟雾和听到枪声之间的时间差,来计算声音在空中传播的速度。(光的传播速度是300000000米每秒。比声音快很多。) 课堂小结:声音是由于物质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传播有快慢。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偏多,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来得出结论,这样一节课的时间不够,教学的难点在于声波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水波的实验现象也不明显。下回要改成水池的水波或其他更容易理解的视频。关于空气能传播声音的实验,因为器材的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实验可以转化成一个探究实验,虽然空气能传播声音很容易理解,但是要拓展学生思维,要让学生学会探究。 作业质量不是很好,声音的反射很多学生写成反弹,这跟课堂上关于回声讲得太快,学生理解不够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