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广释第二十一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22:31: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圆满前行广释第二十一课

第二十一节课 思考题 93、为什么说自己趋入佛门非常重要?趋入佛门分为几种?你是哪一种?94、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扪心自问,你自己是不是?假如你身边有许多相似的佛教徒,你打算如何正确引导他们?95、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96、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97、学习阿底峡尊者与库鄂仲三人之间的问答,你有哪些收获?其中哪一段最触动你?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行》中正在讲五种他圆满,现在是第四个。 己四、自入圣教: 我们虽具足生逢明劫、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这三个因缘,但关键是,自己还要入于圣教。倘若你出离心等具足,则可以出家;倘若这方面因缘欠缺,则应守持五戒,不能全部守的话,至少也要守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闻思修行,如此方可称为佛教徒。 如果你没有进入佛门,尽管佛教存住于世,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佛法中无边的智慧和大悲将与你无缘。就好比周围有一所好学校,老师每天不断地授课,一个孤儿如果想去,学校会收,但他自己不愿上学,

整天在校外游荡,懂道理的人一看,就会觉得他很可怜,可是他反而认为,这种生活无拘无束、非常自在。同样,我们若没有入于佛门,纵然佛教极其兴盛,对自己也毫无利益。 如今,无论是出家人、在家居士的身边,都有很多不信佛教的人,看到茫茫人海中无数的迷失方向者,我们即生有缘了知取舍之理,的确很有福报。假如没有趋入佛门,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虽已高挂空中,照耀广大无边的世界,但在盲人眼中,始终是一片漆黑,太阳东升西落对他无利无害;或者河水虽然清澈甘甜,但口干之人不喝也无法解渴一样,佛教再兴盛对自己也无有利益。我们今生虽有因缘进入佛门,但旁边还有千千万万糊里糊涂的人,尽管他们有学问、有地位、有财富,然从生生世世的角度来看,都是可怜的迷茫者。因此,我们要发起广大心,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哪怕令一个人生起一瞬间的悲心或出离心,自己也要全力以赴。当然,这并非一日之举,而是需要长期发心。有了这样的发心,利他因缘可能会出乎意料地实现,不管你去哪里、住在何处,都能以佛法的智慧帮助众生,依靠种种途径使有缘者趋入佛门。对他人来讲,这种利益不可思议,将其安置于高位、赐予巨额财富,并不是一种恩惠,只有助其断除恶行、行持善法,对今生来世才有意义。所以,首先自他趋入佛门非常重要。当然,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

样的呢?一、相似的佛教徒1、救怖之发心: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缺衣少食、灾祸重重、走投无路;要么是看了佛经论典之后,害怕来世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感受恶趣痛苦。一者担心今生违缘,一者畏惧来世痛苦,如此只为了驱除怖畏、救护自己而皈依,并不是真正的皈依。纵然你已趋入佛门,在寺院或上师前办了“皈依证”,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现在有些国家说,自己国内有佛教徒几百万、几千万,但我很担心这些人虽已皈依,自己也办了证,不过大多数只是怕出违缘才皈依的,这样的话,只能算是相似的佛教徒。我有时候坐出租车,看很多司机在车里挂观音菩萨像、释迦牟尼佛像,就问:“你为什么挂这个?”“因为我怕出车祸,挂它可以保平安。”还有时候问:“你是不是佛教徒?”“是啊。”“你为什么皈依呢?”“因为别人说我命短,为了长寿才皈依的。”当然暂时来讲,这也无可厚非,是趋入佛门的一种方便,但究竟而言,他们并没有明白皈依的目标。2、善愿之发心: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升官发财、身体康泰、获得名声、生儿育女,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出身富贵、转为天人等善趣乐果,那么即便已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暂时追求这些,佛陀虽然也开许,因为对欲望强的众生而言,可先通过满足他的所欲,最终引导其归入解脱道。古大德常言:“先以欲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