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自身的学习和实践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7:40: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自身的学习和实践

学号:09509137 姓名:黄蕾 班级:09计4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我们青年学生的头脑,帮助我们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通过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积极参与团日活动,使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并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自身的学习和实践。

我们班积极举办团日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学风建设大讨论活动。通过了解入学以来班级学风建设发展状况,如上课出勤,成绩排名,上课态度,四六级通过率,关于本专业比赛参与情况等。树立个人心中学习榜样,做到扬善避恶。 明确大学生活意义和目的。进行自我剖析,认识到自我不足,制定纠正方法。

本次活动主要对学习风气的讨论及几位优秀同学的自我总结,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优良学风的养成,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性与切实有效地监督制度,我们是有着极强责任感的集体,我们必然会更加努力,负起“文明班级”的责任,向广大老师和同学展示“文明班级”最光彩的一面!为促进学校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贡献我们应有的一份力量!此外,这次活动还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大家集体思考的精神。并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督促我们。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反映。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与现时代有很大不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不可能改变。20世纪90

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极其尖锐地凸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深层矛盾,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而且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科学地预见并制定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定。这些科学预见包含着普遍真理,但它毕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因此,决不能用它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应当用实践经验来检验、修改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果忽略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忽略了各国的具体国情,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实际,失去生命力。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并在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地扎根于实践的土壤,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使这些基本规定具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内涵。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为了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必须实行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公有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整个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是,不顾生产力的现实状况,搞“一大二公三纯”也是不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根据现实的生产力选择公有制的内容、范围和实现形式,调整现实的所有制结构,而不能否认公有制。我们党根据新的实践经验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要认识到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并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相反,它正是以此作为指南,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因此,我们也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

定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实践和科学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今时代提出的许多重大课题进行科学探索的伟大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跌宕起伏,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国际国内广泛深刻的变化和党内外千头万绪的问题,如何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指引社会主义中国胜利前进的同时,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探索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探索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最重要、最具根本性、最集中体现创新精神的,就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的基础上,集中了全党的创造和智慧,正确回答时代课题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可见,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导我们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我们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之一。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

的困难和风险。”面对挑战和风险,我们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关键是人才。一些西方国家的校长在评价中国学生时谈到,中国学生的最大缺憾是不会提问,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教学,不仅要教师教得好,更重要的还是要学生学得好。因此,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采取的是注入式教学。注入式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及对现成知识的理解,并且几乎要求全体学生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解答问题,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着重把结论教给学生,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更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认为只要记忆住那些结论就可以了,这势必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互动,相互启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寻求答案,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一些西方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是“探究发现式” 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探究、发现活动,培养问题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质就是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就要着力于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表明,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要登上文明的高峰,一刻都不能离开创新的理论思维。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史也证明,一

个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必须保持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试想当年,如果毛泽东及其战友们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利的论断,或者如果仿效俄国十月革命中心城市起义的模式,不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不建立农村根据地,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不会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样,如果邓小平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市场、不需要商品货币关系的设想,不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就不会有改革开发,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就不堪设想。

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变化更加突现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化、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一浪高过一浪。注目神州,文明与落后、现代和传统相互交织;富裕与贫穷、廉洁和腐败同时存在。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从来没有这样的好条件、好机遇,但也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巨大的希望和严峻的挑战,更需要对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思考、探索与创新。

我们要把实践与理论连接起来,用马克思理论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使我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