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三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13课宗教改革 第14课启蒙运动 学案-2019年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23:25: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13课宗教改革 第14课启蒙运动 课型:复习课 课时: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考纲要求】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学习目标】

掌握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史实,探讨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及影响。 导入

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西方思想有何继承与发展?

一、内容

熟练掌握以下所列举的1—9个问题。

要求

以下问题结合课本和提纲找到标准答案并理解记忆。自己理解不好或者不会的问同学或老师。 1.宗教改革的时间、背景、目的、性质?特点、影响?

2.宗教改革最早开始于?导火线、序幕、主张、怎样体现人文主义? 3.宗教改革中最激进的人物是?著作、主张及评价、怎样体现人文主义? 4.比较路德和加尔文异同。(新教“新”在何处、与天主教会的本质区别) 5.启蒙运动兴起和高潮的时间、国家。

6.启蒙运动的背景(根因)、指导思想(社会思潮)及其内涵。 7.列举法国、德国思想家的著作、主张、评价。 8.总结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点。

9.启蒙运动的评价(性质、与人文主义的比较、最主要贡献、精神财富)。

二、

内容

下面所列举的本单元的部分重难点问题。 要求

全面理解并掌握以下问题。

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的比较。

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2.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都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2)都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3)都主张实行法治,为未来的资产阶级政权设计了蓝图。 3.启蒙运动的四大特点

第 1 页

(1)从批判的对象上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2)从批判的方式上看,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壮大的反映。

(3)从批判的领域来看,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即使是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上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做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4.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5.启蒙运动与明清进步思潮的比较。 6.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课堂小结

自主整理近代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当堂检测

1.右图是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 B.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C.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D.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 2.马丁·路德认为:“我们教会教导人,设立圣礼不单是要作为上帝恩赐我们旨意的标志和见证,为要激励并坚定领受圣礼之人的信心……因此,我们教会弃绝那些人说,圣礼的本身使人称义,而不说相信罪得赦免的信仍是为领受圣礼所必要。”材料中马丁·路德的主张( )

A.极大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B.提倡信仰绝对自由

C.主要针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D.得到了德国各阶层的支持

3.“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4.李贽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解释经典,还自称“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以下人物中,与他的主张和精神最相似的是 A.苏格拉底 B.荀子 C.朱熹 D.马丁?路德

5.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6.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 至 1660 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 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 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科学精神高涨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D.人文精神增强 7. 雨果中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过冬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8. 14世纪晚期起,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利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圣经》广为传播。 这一行为( )

A.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B.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

C.促使宗教融入人民民众日常生活 D.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

9..马克斯·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

A.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启蒙思想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10.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判断,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促进思想解放 1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真正的统治权力应当属于全体人民,只有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府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其理论

A.符合当时社会阶级关系实际 B.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功经验 C.体现出其民主理念的激进性 D.被奉为代议制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12.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1) 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的依据。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材料三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3)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13.(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责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用”,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蔽》)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择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10 分)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