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期末考试重要考点归纳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0:47: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H-E染色:①是用苏木精和伊红进行联合染色的方法,组织学、病理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②H代表苏木精(hematoxylin),为兰色碱性染料,能将酸性物质染为紫兰色。③E代表伊红(eosin),为红色酸性染料,能将碱性物质染为红色。

4、内皮:指分布于血管、心脏及淋巴管等脉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结构薄而表面光滑,可以减少管内液体物质流动时的阻力及有利于脉管内外物质的交换。

5、间皮:指分布于体腔及某些脏器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可以减少脏器运动时的相互摩擦,起保护脏器的作用。

6、化学性突触:以释放化学性物质为传递媒介的突触,其组成包括三部分,即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其功能是单向传递神经冲动。

7、神经纤维是N元长的突起远端(称轴索)与包裹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共同构成的索状结构,据N胶质细胞是否产生髓鞘包裹于轴索外围将NF分为有髓和无髓两种,其功能是传送神经冲动。

一篇 绪论和基本组织 一

2.HE染色:即苏木素—伊红染色

4.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上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

5.内皮:衬贴于心、血管、淋巴管内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

9.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块表面析出的清亮而淡黄色的液体。

10..肌节:是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3.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

14.神经纤维:是神经元发出的细长突起,一般由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及其外围的神经膜细胞钩成。

15.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又称为神经—突触。

16.微循环:在器官组织内,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7.肝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称肝门管区,内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通过。

8.肺小叶:每根细支气管及其各级分支和所属肺泡共同构成一个肺小叶。

9.气-血屏障: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血—屏障。它由下列结构组成: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型毛细血管的基膜及内皮。

11.滤过屏障: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内部分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滤过屏障或滤过膜。

13.血—睾屏障:存在于精曲小管与血液之间,有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界膜、精曲小管的基膜与支持细胞侧突形成的紧密连接共同构成。可阻止睾丸间质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管腔,保持精曲小管内较稳定的微环境。

14.排卵: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阶段,明显突出于卵巢表面,卵泡液激增,内压升高,最后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卵泡液一起排出卵巢进入腹膜腔,这一过程称排卵。

15.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颗粒层和卵泡膜向卵泡内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分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因其新鲜时呈黄色,故称为黄体。

1.受精:是精子和卵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植入: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又称着床。

8.胎盘屏障: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滋养层细胞和基膜、绒毛膜中轴的胚外中胚层(结缔组织)、绒毛的基膜和内皮。

1.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是:①细胞多,排列密集,细胞间质少;②上皮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③上皮组织内无血管,其营养物质由深层结缔组织的血管,经细胞间质,通过基膜供应。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4.写出血细胞的分类及各类正常值 ⑴ 红细胞 男性 (4.5~5.5)×1012/L

女性 (3.5~4.5)×1012/L

⑵ 白细胞 (4~10)×109/L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30% 单核细胞 3~8%

⑶血小板 (100~300)×109/L 6.述骨骼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肌纤维接受神经冲动—冲动沿肌膜传至横小管并影响两侧终池—肌质网上钙通道开放—肌质网中钙离子释放入肌质——钙离子结合TnC—肌钙蛋白及原肌球蛋白构型和位置改变—暴露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位点—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ATP酶被激活,分解ATP并释放能量—横桥屈曲,将肌动蛋白拉向M线—肌丝向M线滑动,I带缩短,肌节缩短。 1.试述各类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关系

中动脉:内弹性膜明显,可作为内膜和中膜的分界,中膜较厚,由10~40曾平滑肌组成,又称肌性动脉。功能;可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器官的血流量。

大动脉:中膜较厚由40~70层弹性膜构成,又称为弹性动脉。功能:使血流持续而均匀地在血管中向前流动。

小动脉和微动脉:中膜有3~4层平滑肌,微动脉有1~2层平滑肌,而且受交感神经支配,

称为阻力血管。功能:可改变外周血流阻力调节血压,能显著地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 4.胃底腺有哪些细胞组成,各有何功能?

胃底腺主要有主细胞、壁细胞和颈黏液细胞等组成,其中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可 分泌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成为胃蛋白酶,盐酸还具有杀菌作用,壁细胞还可分泌内因子,促进回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颈黏液细胞,主要分泌黏液,黏液覆盖在胃的表面,起保护和润滑胃黏膜的作用。

5.胰岛有哪些细胞构成,各有何功能?

胰岛由A细胞、B细胞、D细胞和PP细胞。其中A细胞可分泌高血糖素,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分解,抑制糖原的合成,使血糖升高;B细胞可分泌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脂肪细胞等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贮存,并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从而使血糖降低: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A、B细胞的活动;PP细胞功能不详。 6.试述肺内导气部的组成及管壁结构的变化规律

⑴杯状细胞、混合性腺和透明软骨片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⑵环形平滑肌逐渐相对增多,直到形成完整的环形平滑肌。

8.试述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和卵巢激素的关系。

月经期:是由于卵巢内黄体退化,血中孕激素和雌激素剧烈下降,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层螺旋动脉收缩,功能层缺血,子宫腺停止分泌,内膜委缩、坏死,接着螺旋动脉短暂性扩张,毛细血管急性充血破裂,坏死、脱落的子宫内膜与血液一起流出子宫,即月经来潮。

增生期:少数卵泡发育生长,产生雌激素,本期末卵泡成熟并排卵。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逐渐增厚约2~4mm,基质细胞分裂增生,子宫腺逐渐增粗加长并弯曲,螺旋动脉也增长、弯曲。

分泌期:此期是在卵巢排卵后,黄体形成,产生孕酮和雌激素,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约5~7mm,子宫腺极度弯曲

腺腔扩张,分泌物增加,内有大量糖原。固有层水肿,螺旋动脉增长,更加弯曲。若排出的卵受精,内膜继续增厚发育为蜕膜,否则进入月经期。

1、简述受精的意义。

受精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恢复了二倍体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决定了胎儿的性别。

3.概括叙述三胚层的分化。

⑴外胚层主要分化成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全身表皮及其附属器、腺垂体、松果体、牙釉质、角膜、视网膜、内耳迷路、外耳道、口腔、鼻腔及肛门的上皮等。

⑵中胚层主要分化成结缔组织、肌组织、浆膜、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肾上腺皮质和牙本质。

⑶内胚层主要分化成消化管、消化腺、下呼吸道和肺的上皮、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中耳、膀胱和阴道等器官的上皮。 4..叙述胎盘的结构和功能。

胎盘由母体的基蜕膜和胎儿的丛密绒毛墨共同构成,为一圆盘状结构。胎盘的胎儿面光滑,中央附有脐带;母体面粗糙,有15~30个由浅沟分隔的胎盘小叶。 胎盘具有物质交换、内分泌作用和一定的屏障功能。 5.单卵孪生可有哪几种情况出现。

单卵孪生可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卵裂球分离,第一次卵裂形成的两个卵裂球分离,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