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2:30: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 C.直接经验的作用 D.间接经验的作用

13. 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15.“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的是实践基本特征中的( )。

A.自觉能动性 B.物质性 C.客观性 D.社会历史性 16.下列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 )。

A.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 B.真理存在与观念之中 C.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 D.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 A.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 B.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 C.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 D.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8.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价值性 D.具体性 19.人们要判断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 B.能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C.能不能付诸实践 D.能不能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 20.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与该论断所揭示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心想事成 B.成事在天 C.坚持就是胜利 D.无限风光在险峰 21.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 )。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 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C.承认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的统一 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的统一 2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怀疑主义的观点

23.价值评价的对象本质上是( )。

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 B.价值客体的属性和功能 C.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事实关系

2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5.同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形式加以表述,而这一规律本身不会随之改变。这说明( )。

A.对于一个特定的认识客体而言,不同的阶级、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真理 B.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C.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 D.真理是相对的

26.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失败的实验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是因为( )。 A.成功是普遍的,失败是个别的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的界限 C.成功和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可以超越时代实践水平的限制

27.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

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8.“知识就是力量”,对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 )。

A.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 B.知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知识精英是历史的创造者 D.知识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 )。 A.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与实践标准一起构成检验真理的标准 C.可以代替实践标准 D.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是主观标准 30.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尺度是指( )。

A.合规律性 B.合目的性 C.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D.社会性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有一个以上正确选项) 1.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主观性 B.直接现实性 C.自觉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类型()。

A.物质生产实践 B.社会政治实践 C.科学文化实践 D.虚拟实践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5.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C.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6.价值的基本特性( )。

A.主体性 B.客观性 C.多维性 D.社会历史性 7.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 )。

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 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D.真理具有客观性 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容为(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C.真理的绝对性通过其相对性表现出来 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并不是所有的真理性认识都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阶级、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1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