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滕王阁序》word示范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6:47: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以气为主滕王阁序并诗从容说课

本课教学以探究骈体文的对偶、藻饰、用典为突破口,设计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及探究内容主要针对王勃的生平及创作《滕王阁序》的背景资料,研究王勃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滕王阁序》的影响;有关骈体文主要特点尤其是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的资料,研究《滕王阁序》的对偶、铺排、藻饰、用典的妙处;关于《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出处方面的资料,研究几个重要典故的作用及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关于《滕王阁序》的鉴赏资料,各小组自己提炼观点,综合自己的研究,对文章进行赏析;“滕王阁联”,看这些对联与王勃及《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有何关联。而课内探究主要解决对偶、铺排、藻饰、用典的妙处,其他内容或作参考或放到课外作为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考虑到研究性学习可能的灵活性,本教案未设计板书。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酣畅的对偶、华丽的辞藻及优美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大量运用的典故中所蕴涵的作者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因特网、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初步掌握对偶、铺排、藻饰、用典等主要的骈体文知识。

2.通过对偶、铺排、藻饰、用典的分析探究,体会和领悟骈体文的华丽风格,培养学生锤炼作文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研读文本,搜集、筛选资料,形成自己的认识。

2.交流讨论,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骈体文华丽风格的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学习王勃的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地点:计算机教室。 导入新课

师 杜甫评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们来看王勃的一句传诵千古的名诗,是否也可以称得上“笔落惊风雨”呢?

(幻灯片投影一)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 这句诗道出了知己天涯海角却永远相知的深挚情感,虽是写离别,但豪气逼人,对仗工整而又浑然天成。用“笔落惊风雨”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师 (幻灯片投影二)《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正因为其有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推进新课

师 作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文笔瑰丽,形式精美严整,写景则成绝妙好图,写志则抒肺腑之言。清代文学批评家李扶九将其定为华丽风格的典范。然而这篇文章骈体文的语

言形式比较难以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得又含蓄隐讳,在学习时遇到的难点会很多。因此,老师本堂课把同学们带到这里,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探究,同学们自己就能把握和鉴赏本文。

多媒体课件展示:

请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下面的几方面资料,筛选主要信息,经过自己的编辑,上传给........老师。原始资料自己下载并保存,以备研究学习之用。 ....

1.孟子提出“知人论世”,法国作家布封也说:“风格即人。”请搜集、筛选、编辑王勃的生平及创作《滕王阁序》的背景资料,研究王勃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滕王阁序》的影响。

2.请搜集、筛选、编辑有关骈体文主要特点,尤其是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的资料,研究《滕王阁序》的对偶、铺排、藻饰、用典的妙处。

3.请搜集、筛选、编辑关于《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出处方面的资料,作为书下注释的补充(书下注释较为详细的,或同学都比较熟悉的,编辑资料时可略去),研究几个重要典故的作用及其中所蕴涵的情感。

4.请搜集、筛选、编辑“滕王阁联”,看这些对联与王勃及《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有何关联。

5.请搜集关于《滕王阁序》的鉴赏资料,各小组自己提炼观点,综合自己的研究,对文章进行赏析。

(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经筛选、整理、编辑,上传给主机。教师再进行编辑,传给各小组。课后教师将材料打印出来,供学生研究参考。)

某小组:

王勃的生平及《滕王阁序》的创作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察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公意属于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则记载:“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缯。”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某小组:

骈体文的主要特点

骈体文的名称和骈体的起源

骈体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则广为流行,又叫“骈文”“骈俪文”。两匹马并驾叫做骈,夫妻成双称做俪,“骈俪”的名称,正是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语句结构的平行、对偶而来的。骈文到中晚唐以后,特别是在宋代,一般又称它为“四六文”。这是因为骈体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的缘故。《文心雕龙·章句篇》说:“笔句无常,而字数有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变之权节也。”这就是说,骈体文章一般以四字、六字句为主体,间或也用三或五字句,但那只是为调和一下音节,偶然插用罢了。

骈体文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而且对偶相当精巧工整,如人名对人名、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地名对地名、动物对动物等等。还可用一些反义词配对。

(二)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一般说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是由对仗来决定的。(1)四字句和四字句组成为上、下联相对。(2)六字句和六字句组成上、下联相对。(3)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组成为上、下两个长联相对。(4)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组成上、下两个长联相对。(5)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组成上、下两个长联。

(三)在声韵上,骈体文可以分为有韵骈文和无韵骈文两类。到了唐代,随着具有严密格律的“律诗”的出现,骈体文在平仄格律的要求上,也日趋严格了。骈体文运用平仄的规律,跟“律诗”中的律句大致相同,即要求在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中,平节和仄节相反(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四)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所谓用典,《文心雕龙·事类》篇说:“事类(按即指用典)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就是说,用典的目的是在于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话来加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是正确的。但骈体文的用典,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目的。骈体文的作者往往是出于要使文章典雅,或炫耀自己的读书渊博,而肆意追求多用典故,以至到了“殆同书钞”的地步。如果读者没有历史和古书的广博知识,读起骈体文来就会如坠五里云雾,难于索解了。

以上是从语句、韵律和用词等几个方面讲骈体文的某些特点,至于在创作上,古文讲“气势”,而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在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