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 反方观点 近邻不如远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17:43: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今已然演变成“近邻不如远亲”。(反驳:这并不一定是因为邻居不关心老人,或许只是邻居敲门时没人开门,以为屋里没人罢了。而且,老人死了七年,他的亲人去了哪呢?所以是远亲不如近邻。)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训,是由于交通的不便得出的道理,不适于交通发达的现代。飞机等长途客运可以瞬间把八百里路化为几步之遥,距离不是障碍,就不存在远近之分了,所以近邻不如远亲。(反驳:交通速度再快也不能一下子就见到远方的亲人,是需要时间的。假如一件急事须当天完成,就不可能让远亲帮忙,只有近邻能帮忙。)

理由:1、远亲再远,也有血缘关系,真要出了大事,还是亲戚能出面帮助。(反驳:大事,那疾病突发算大事吗?虽然办理医院手续需要亲人的签名,但这个时候,只有近邻才能帮忙。远亲不可能一下子赶过来,所以,在亲人没赶到的这段时间,病人只能靠近邻照顾。) 2、一些法律上要求必须亲属出面的事情,近邻是无法帮助的。(反驳:可在亲人赶到之前,只有近邻能帮助你。并且,在法庭上的人,和判官是不能有血缘关系的。所以,近邻不如远亲。)

3、现在的邻里关系十分冷漠,有些人十多年都不知道邻居是什么情况。(反驳:你们说的只是小部分的邻居,更多的人呢?“汶川大地震”中,总有人不顾自己的命,救出邻居的家人,却无心顾及家人的命。是近邻在危难之时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远亲即使有心也只有保佑的份。友邻对于我们,是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重要纽带。)

4、亲戚,知根知底,可以交托一些隐私的事情。对于邻居,你相信对方,对方也未必相信你。现今社会中,住在商品房中的人增多,邻里关系也日趋冷淡,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即使是远亲也可以很方便的取得联系,所以近邻不如远亲。(反驳:请对方辩友注意,关于“邻里关系十分冷漠”的这个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回答过了。)

5.如果有大事急事,邻居很难插手,只有亲人才能帮忙。所以在需要的时候,亲情架于一切之上,不管远近,有了亲情,就不是其他的什么可以代替的了。平常人根本连相识都达不到,怎能谈得到情感呢,谁知道谁是好人坏人啊。情感是逐渐积累而来的,所以在没有深厚情感前,什么也比不过亲情。(反驳:如果是急事的话,怎么可以不管时空的远近呢?既然是急事,当远亲赶来的时候还来得及吗?就像你们说的,感情是要逐渐积累的,邻里之间当然也可以积累感情。)

6.从血缘和亲情来看,除非在邻居的基础上再缔结一层更亲的关系,否则邻居就止于邻居的极限,永远也比不上亲情的。当母亲的可以自己不吃东西而把最后的食物让给孩子,而邻居如果有相同的行为倒似乎不大容易理解了。(反驳:是的,父母的爱的确很伟大,但邻里之间本就不需要这种关系,也不需要去和亲情比。邻里之间只需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就行了。比如你家失火了,你的邻居能帮你灭火,而你的父母再怎么爱你,在那种时候,也只能喊“阿弥陀佛”了。)

中国是一个注重伦理传统的社会,它所固有的社会民族文化结构决定了我们重视亲情的深层心理模式,元代四大南戏中《杀狗记》讲述一个男子终日于邻里酒友厮混而疏远了亲兄弟,后来由其妻巧施计谋在自家门前杀死一条狗佯装为丈夫酒后杀人,平日里所谓的“朋友”全都形同陌路,只有其亲弟弟愿意与哥哥共度难关。(反驳:妻子因该也算是亲人吧,可妻子不还是要加害于他吗?而他的亲兄弟,要怎么与他共度难关呢?总不可能代替哥哥去当替罪羊吧。)

血浓于水,千古一理,中外一理,电影《垂直极限》中外国探险队员面对雪山的大裂缝下的生死抉择所体现出的父子及兄妹亲情正为我们证明了亲情至上这一论点的普遍性。(反驳:我们说远亲不如近邻,并不是说排除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再近的亲缘,从地缘上远了,也很难在关键的时候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而近邻呢,如果我们关心处的好了,事无巨细,相互帮忙,共建和谐佳邻,岂不快哉? )

我不得不再指出对方总是重复着犯的错误:1、以自己的主观臆断来代替对客观事实的判断。总是不愿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淡漠的邻里关系予以正视,却始终用自己美好的想象来构筑空中花园般的近邻关系。2、对方一再强调近邻解决急难问题的及时性,但始终没有对邻里如何及时有效地相互救助于急难,给予恰当的解释。3、对方辩友对急难事情的预测显然很狭隘,你们总停留在偶然性发生的急难事件上,面对这样的事件,它有存在的普遍性吗?没有,我想我们的辩论可不是对偶然事件的探讨啊!因此,我方认为,近邻不如远亲.

其次,从解决问题的有效力和及时性上,近邻不如远亲;对方辩友对远和近的阐释存在明显的错误。何为远亲,何为近邻,这其中的远、近是相对的啊!远相对于近而言,楼上楼下对门的是近邻,那么,隔了一条街的亲人,相对于近邻来说,当然就是远亲了。可是,这样的远亲,对于解决急难问题,又会比近邻慢多少呢?发生急难问题的家庭,首先想到的不是近邻而是远亲,那么,是谁能更及时地解决问题呢?很显然,当然是远亲。(反驳:请对方辩友不要用错误的方式来理解这句话,你们跑题了。而且你们刚才的话题也不都证明了远亲指的是相距很远地亲戚吗?)

为什么,对方辩友却总是要让21世纪的我们生活在安步当车的过去,生活在通讯、网络欠缺的过去。正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视现代社会中新型的邻里关系,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正确的方向,更加美好。

世界上最无趣的莫过于开会了。大好的日子,一大堆人被迫放下手头的急事、要事、趣事,济济一堂,只为听三五个人逞其舌锋,争辨一件议而不决、关而不行、行而不通的事情,真是集体浪费时间的最佳方式。仅仅消磨时间倒也罢了,更可惜的是平白扫兴,糟蹋了美好的心情。会场虽非战场,却有肃静之气,进得会场来,无论是上智或下愚,君子或是小人,都会一改常态,人人脸上戴着面具,肚里怀着鬼胎,对着冗赘的草案、苛细的条文,莫不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务求措词严密而周详,滴水不漏,一劳永逸,把一切可钻之隙、可趁之机统统堵绝。 开会的心情所以好不了,正因为会场的气氛只能够印证性恶的哲学。济济多士埋首研讨三小时,只为了防范冥冥中一个假想敌,免得他日后利用漏洞,占了大家的,包括你的,便宜。开会,正是民主时代的必要之恶。名义上它标榜尊重他人,其实是在怀疑他人,并且强调服从多数,其实往往受少数左右,至少是搅局。 除非是终于付诸表决,否则争议之声总不绝于耳。你要闭目养神,或游心物外,或思索比较有趣的问题,并不可能。因为万籁之中人声最令人分心,如果那人声竟是在辩论,甚或指责,那就更令人不安了。 意志薄弱的你,听谁的说词都觉得不无道理,尤其是正在侃侃的这位总似乎胜过了上面的一位。于是像一只小甲虫落入了雄辩的蛛网,你放弃了挣扎,一路听了下去。若是舌锋相当,效果火爆而高潮迭起,效果必然提神。可惜讨论往往陷于胶着,或失之琐碎,为了“三分之二以上”或“讲师以上”要不要加一个“含”字,或是垃圾的问题要不要另组一个委员会来讨论,而新的委员该如何产生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等等,节外生枝,又可以争议半小时。 如此反复斟酌,分发(hairsplitting)细究,一个草案终于通过,简直等于在集体修改作文。可惜成就的只是一篇面无表情更无文采的平庸之作,觉无漏洞,也觉无看头。所以没有人会欣然去看第二遍。也所以这样的会开完之后,你若是幽默家,必然笑不出来,若是英雄,必然气短,若是诗人,必然兴尽。 开会的前几天,一片阴影就已压上我的心头,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烦。开会的当天,我赴会的步伐总带一点从容就义。总之,前后那几天我绝对激不起诗的灵感。其实我的诗兴颇旺,并不是那样经不起诗的灵感。我曾经在监考的讲台上得句,也曾在越洋的七四七经济客舱里成诗,周围的人群挤得更紧密,靠得也更逼近。不过在陌生的人群里“心远地自偏”,尽多美感的距离,而排排坐在会议席上,磨肩接肘,咳唾相闻,尽是多年的同事、同仁,论关系则错综复杂,论语音则闭目可辨,一举一动都令人

分心,怎么容得你悠然觅句?叶慈说得好:“与他人争辩,乃有修辞;与自我争辩,乃有诗。”修辞是客套的对话,而诗,是灵魂的独白。会场上流行的既然是修辞,当然就容不得诗。 而我,出于潜意识的抗拒,常会忘记开会的日期,惹来电话铃一迭连声催逼,有时去了,却忘记带厚重几近电话簿的会议案资料。但是开会的烦恼还不止这些。 其一是抽烟了。不是我自己抽,而是邻座的同事在抽,我只是就近受其熏陶,所以准确一点,该说闻烟,甚至呛烟。一个人对于邻居,往往既感觉亲切又苦于纠缠,十分矛盾。同事也是一种邻居,也由不得你挑选,偏偏开会时就贴在你隔壁,却无避可隔,而有烟共吞。你一面呛咳,一面痛感“远亲不如近邻”之谬,应该倒过来说“近邻不如远亲”。万一几个近邻同时吸起烟来,你就深陷硝烟火网,呛咳成一个伤兵了。好在近几年来,社会虽然日益沉沦,交通、治安每况愈下,公共场所禁烟却大有进步,总算除了一害。 另一件事是喝茶。当然是各喝各的,不受邻居波及。不过会场奉茶,照例不是上品,同时在冷气房中迅速趋温吞,更谈不上什么品茗,只成灌茶而已。经不起工友一遍遍来壶添,就更沦为牛饮了。 其实场内的枯坐久撑,也不是全然不可排遣的。万物静观,皆成妙趣,观人若能入妙,更饶奇趣。我终于发现,那位主席对自己的袖子有一种,应该是不自觉的,紧张心结,总觉得那袖口妨碍了他,所以每隔十分钟左右,会忍不住突兀地把双臂朝前猛一伸直,使手腕暂解长袖之束。那动作突发空收,敢说同事们都视而不见。我把这独得之秘传授给一位近邻,俩人便兴奋地等待,看究竟几分钟之后主席再发作一次。那近邻观出了瘾来,精神陡增,以后竟然迫不及待,只待下一次开会快来。 不久我又发现坐在主席左边的第三位主管也有个怪招。他一定是对自己的领子有什么不满,想必是妨碍了他的自由,所以每隔一阵子,最短时似乎不到十分钟,总情不自禁要突出抽颈筋、迅速下巴,来一个“推畸”(twitch)或“推死它”(twist),把衣领调整一下。这独家奇观我就舍不得再与人分享了,也因为那近邻对主席的“推手式”已经兴奋慕名,只怕加上这“推畸”之扭他负担不了,万一神经质地爆笑起来,就不堪设想了。 当然,遣烦解闷的秘方,不止这两样。例如耳朵跟鼻子人人都有,天天可见,习以为常竟然视而不见了。但在众人微坐开会之际,你若留神一张脸接一张脸巡视过去,就会见其千奇百怪,愈毕愈可观,正如对着同一个字凝神注视,竟会有不识韵幻觉一样。 会议开到末项的“临时会议”了。这时最为危险,只怕有妄人意犹未尽,会无中生有,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什么新案来。 幸好没有。于是会议到了最好的部分:散会。于是又可以偏安半个月了,直到下一次开会。

下边是辩论中出现的问题:1,对题目的理解。“远亲不如近邻”这个词,最权威的解释,不管来自哪里,都应该是对整个词条的解释而不是单纯解释“远亲”和“近邻”。开始和老Head讨论的时候他就在词义上大做文章搞得我晕了菜。事实上我们还是很幸运的,本来我们和对方一样是用《现代汉语字典》来定义“远亲”,也就是“远亲=远房亲戚或居住很远的亲戚”。但是在比赛前一天,在《辞源》上查到了对整个词条的解释。《辞源》说远亲不如近邻和远水不救近渴属同一条目,均解释为“远不可及,近乃可恃”,也就是说,远近是相对存在且完全形容地域距离而已,“远”不指远房,单指远方。很显然正方没有查到《辞源》(要不就是查了不承认)。本来他们要是死咬着远亲也指远房,说不定还能吓唬吓唬人,但他们一辩解释了“远亲”后我们反一辩说远亲单指远方,正二辩说远亲是远房不是远方。这就否定了他们一辩下的定义。但是当时我光顾着抓正一辩的问题了,没注意。很可惜啊很可惜??不过现在想想我觉得还是像我们自由辩论的时候直接说远亲就远方好,要是认真扯到底包括不包括远房还真不好说。因此观众提问环节我们系的小青给对方下了个套他们就钻了。小青问:远方远房是且还是或的关系?对方答或。好啦!看到没,那就没法解释远方的远房了,这是个逻辑错误。呵呵??但是自由辩论就四分钟,花30秒一分钟搞这个太浪费了。2,道德论证和事实论证。当时观众都很沸腾。正一辩说,我方承认现在有邻里不和谐存在,所以我们

才要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这个辩题是“近邻不如远亲还是远亲不如近邻”,明显不能说是道德论证(探讨应不应该),而是个事实论证(现实是什么情况)。正一辩就没有分清楚。而更大问题是,她说了之后经过我们指出她还不承认??我觉得场上说了话就一定要承认,因为第一,观众的眼睛绝对是雪亮的,第二,会显得没素质。最好是没说错,但说错了只能圆回来,绝不能不承认。3,扯皮。第一次:正方:??存在不就完全是合理的。我方:哲学上那么著名的一句话“存在即合理”对方都不知道吗?正方:那好请问对方辩友,性侵犯艾滋病都存在,他们就是合理的吗?我方:这个问题与本次命题无关我方不予回答。正方:是你们先提出存在即合理的。我方:是你们先说存在不一定合理??请对方辩友先回答我方刚才的问题??结果我们没跟着跑题(对于出涉辩论的我方同志们来说真是很不错),反而他们自己把自己绕走了??第二次:正方:对方一辩说不要拿过去的论调看今天的问题,三辩却提问我方林黛玉的问题。为什么对方说要与时俱进还提古代的例子?我方:过去的论调是说对方指的孟母三迁,现在居住环境和以前不同。而林黛玉的问题,她当时没有投奔邻人甲邻人乙却投奔了她姥姥,放在今天她就能投奔邻人甲邻人乙了吗?一个是整体邻里关系都改变了,对方把过去的邻里关系生套在今天;一个是亲情没有改变,过去这样现在还这样。二者不能混淆。正方:对方没有正面回答我方问题。为什么对方辩友发言前后矛盾?又扯??这还不正面怎么才正面??而且又跑了。这个问题他们运用到不了那个高度,就是即使我方不能解决问题,也既不能证明我方观点错误又不能证明他们观点正确,在当时情况下,这个问题,说来无益??4,逻辑混乱。正三辩在盘问阶段问我:“如果你的房子着火了,一个住得离你很近的远亲过来救火。请问他是因为住得离你近过来救火还是因为他是你亲戚?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2 22:52

我觉得这个问题首先用我方对远亲的定义来看,这个情况是不存在的。远亲就是个“远”,不可能是近邻。其次这个问题有逻辑错误。要比较两者差别,怎么能让他们是一个个体呢?必须是两个客体在同等情况下对一个主体哪个比哪个好,才有个如和不如的问题。我打了个比方,说就好像你要比较我和我的胃哪个更有用一样,没有意义。我觉得例子举得不很恰当,但下边观众团的意见是,能明白我的意思??在最后的陈词里,正四辩把错误贯彻到家,竟然说,哎,这么一会儿我的父母就成了我的远亲了。可按正一辩的逻辑,父母怎么不能是“远方的亲人”?感觉他们自己概念混乱而且就没捋思路啊合论点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