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的交替3教案 苏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06: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的交替3教案 苏教版

教学章节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昼夜交替 第 1 课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设计意图 借助媒体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确定本课研究内容。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这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假设—实验验证,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充分让学生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发挥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其主观能动性。 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这你转) 学生讨论并交流。 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3.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分组汇报。 [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 通过转动地球仪,学生可以认识到昼夜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地球上不同位置地区的昼夜在时间上的差异,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 (这里以中国为例) 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 (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2.小组实验,填表 3.汇报 [活动三:根据已知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点的所处时间] 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1)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 (2)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活动四: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分组自学书P18页内容 讨论:(1)这几种传说和理论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 (2)找出这几种理论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附送:

了解先人对昼夜形成原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 月球教案 首师大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月相变化,初步了解月球的运动情况。

2.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初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及持之以恒地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精神和毅力。 教学过程

一、是指导学生观察月球是什么样的。 这部分包括两层内容:

(1)在夜晚(或白天),我们看见的月球(月相)是什么样的;通过用感官——眼睛进行最直接的观察,就能得到以下认识: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形状是会变化的,并且变化是逐渐地发生的;月球的表面不是均匀的白色,上面有一些灰色的地方,好像这些地方是不会移动的;有时能看见月球,但有时天气很好,我们也看不到月球;有时白天也能看见月球等。

(2)通过用仪器和实地考察,宇宙中的月球是什么样的,例如它是什么形状的,究竞有多大,离我们有多远等。本课教材中安排了四组图片,前三组图片的目的是让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即先观察月球整体的面貌,再发现局部的地形。第一组图是在不借助工具的条件下,我们观察到的月亮情景。插图共有三张,分别是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如果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上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