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让“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读《实践论》有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20:12: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让“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读《实践论》有感

结合XX老师的《<实践论><矛盾论>与党的思想路线》专题辅导,重读《实践论》原文,有以下心得,记之。

一、主要内容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要哲学著作,写于1937年,1950年12月和1951年4月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至今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实践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的经典文本,是教人摆脱错误观念,学会科学认识,提升认识能力的指南[1]。

全书26段,9千多字,主要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也就是知和行的关系。

第1-5段主要讲述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6-21段主要讲述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回归指导实践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

性;第22-25段主要讲述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同时分析两种错误的思想,阐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第26段是实践论的精华。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二、心得体会

(一)何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是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2]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所获得的感觉资料,经过思考、分析所形成的概念和判断。这种更深刻、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能更有效地指导行动。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换,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感性材料要是真实的,三是要进行深入分析比较。这些要靠我们深入实践,直接去感知事物,收集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积累起来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找出其中的秩序和规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存在分工合作关系,感性认识第一步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和外部关系,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反映事物 中内的各种内部关系、各种确定的规律[3]。

(三)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正确与否,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正确的理论,也要在实践中实现价值,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感性认识和正确的理性认识。

(四)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两重属性,它们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就其正确地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来说,真理有绝对性的一面;就其所反映的只是物质世界一定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