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4:11: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一直都在进行着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这是因为绩效评价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自我评价,也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由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因此,常规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商业银行。而绩效评价在我国由于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而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了影响绩效评价的相关因素,并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建立提出了几条参考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51-02

1绩效评价的概述

绩效评价工作在划分上应该属于管理工作,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的。绩效评价工作的产生、发展和人文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劳动成果与耗费的比较算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最初形式,而16世纪以后,绩效评价工作才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而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能统一起来,绩效评价工作便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企业所有者需要对经营进行一定的监督,而绩效评价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企业的机制有时候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而企业所有者也不能清楚地了解经营者的努力。这些问题是约束机制解决不了的,而绩效评价却可以通过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了解到,同时还可以弥补约束机制为员工带来的不便。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成本绩效评价阶段、财务绩效评价阶段以及绩效评价指标创新阶段。 成本绩效评价阶段是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当时的资本主义革命让手工的工厂被机器生产所取代,同时还出现了新的制度——资本雇用劳动。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当时的工场场主也对管理有了新的需求。成本绩效评价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财务绩效评价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候的公司组织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力推动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成本绩效评价的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新需求。这一期间,有三种指标被用来衡量企业业绩,分别是股权收益率(ROE)、资产回报率(ROA)、利润率(PM),经过不断地发展,最终资产回收率成为了衡量业绩的首选指标。

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得到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的战场转移到了对价值链的争夺。于是,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也慢慢得到了企业的重视。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却不能真正衡量这些非财务的指标,这时候美国提出了“平衡记分卡”和EVA评价法。“平衡记分卡”是由财务指标、经营指标、客户指标、学习指标或者成长指标所构成,该方法将公司的长远战略与绩效评价联系在了一起。而EVA评价法则可以彻底摆脱传统的评价方法所造成的财务扭曲现象。“平衡记分卡”与EVA评价法的结合,可以让企业的经营状况从多个角度被呈现。

2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被中国人民银行垄断的局面,它既要发挥中央银行的核心作用,也需要承担商业银行的责任。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银行的考核主要针对的是计划的完成。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银行才慢慢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而1984 年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则标志着银行体制在我国改革的初步完成。商业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企业,绩效的评价仍然受到成本、利润的制约,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绩效评价的定位不够明确

要想对绩效评价进行正确的定位,就必须清楚绩效评价的管理目标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绩效考核的定位对于考核的实行以及考核的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种,它们是按照资金构成的不同划分的。但这两种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行上面都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不同的人关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目的也不相同,银行的股东与投资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人对绩效评价的关注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以及投资的高回报率;而存款人则是出于对存款安全的考虑进而对银行的绩效评级进行关注;监管机构则是出于维护民众对银行信心的目的。绩效评价的定位问题,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只有将绩效的评价工作当做管理中的环节,才能正确的定位绩效评价工作。对管理过程进行控制是绩效考核的首要目的,而通过绩效考核来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效果才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的结果也可以为企业加强建设提供参考。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定位模糊问题最大的体现就是不清楚考核的目的,于是常会出现绩效考核过于片面的工作偏差。 2.2考核方法落后

由于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时间还不长,因此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很多的银行在绩效指标的设计上都陷入了权衡不合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被忽视的困境,过于重视短期的评价效果,于是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变得十分僵化,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 2.3缺乏奖罚机制

如果商业银行只是单纯为了经济效益而设立绩效评价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就会变质,只是为评价而评价。不仅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会因为绩效评价体系的存在而受到影响,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绩效评价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它对员工工作态度与成果的监督与评价,而是它能通过绩效评价的结果从银行的经营层面作出确切与真实的总结,让商业银行可以保持进步。如果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不能与奖罚机制结合起来,那么员工在工作中的努力就会被忽视,犯了错的员工也没有相应的惩罚,这在金融业很容易存在道德风险,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因此,将绩效评价体系与奖罚制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绩效评价存在的意义,并达到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的目的。 3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3.1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可累积利润和可支配资源。有外国研究学者认为,投资规模较大的银行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得更大的效益回报。而我国的阚超也在其论文《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研究》中提到,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整体规模不经济已经转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