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1:15: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1、案情

——中信泰富事件(2008年)

背景介绍: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案情简介: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集团为了澳洲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已引致亏损共8.07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全日暴跌。截至收盘,中信泰富开盘报9.00,收盘报6.520,下跌8.00,跌幅55.10%。而在停牌前一个交易日,中信泰富股价为14.52。中信泰富因经营钢铁业务一直拥有澳元外汇合约,以寻求平抑澳元波动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但该公司订立的合约背离了对冲的原则,随后造成了巨额损失。根据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的2008年全年业绩,该公司去年亏损127亿港元,其中外汇损失159亿港元。2009年,中信泰富创始人荣智健因之辞去董事及主席之职。 ——国航、东航失手燃油期货(2008年)

背景介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AirChina”),简称“国航”,其前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China Eastern Air Holding Company,CEAH)于2002年10月11日成立,是以原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兼并原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原云南航空公司组建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我国三大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

案情简介:2008年,东航和国航在航油套保合约上遭受了公允价值的巨亏。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下跌,中国国航2008年持有燃油套期保值合约的公允价值出现负值,国航业绩预告称,2008年仅燃油套保合约公允价值损失就达68亿元。东航去年巨亏139亿,其中航油套保浮亏占近一半。

——中盛粮油套保巨亏事件(2005年)

背景介绍:中盛粮油工业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专业从事粮油产品生

产、加工、仓储、销售及贸易的国际化企业。2000年,开始涉足国内粮油行业,陆续投资兴建多个粮油加工及仓储设施。在沿海地区形成以天津、镇江、东莞及厦门为主体的生产基地,在全国拥有数十个产品配送中心,产品覆盖国内三北、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销售总额达到50亿元人民币。

案情简介:2005年,中盛粮油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进行大豆和豆油期货套保失手,亏损总额达到1.8683亿港元。以往,中盛粮油在国际市场采购大豆毛油后,可以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和大豆油期货合约中对冲,以减低大豆油风险净额。过去,中国国内的大豆成品油现货价格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油期货价格高度关联,因此,这种对冲交易能够有效抑制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但是,2005年2月底以来,中国国内成品大豆油现货价格下跌,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成品大豆油价格反而上升,这种走势一直持续到第二季度,对冲交易失去对冲效用。因此,原本作为对冲现货价格的期货交易反而出现亏损。中盛发布的公告认为:由于国内、国际市场价格的走势不同,导致了中盛粮油的“套期保值”失效。但也有分析认为中盛粮油是因为投机导致亏损,而非套期保值亏损。 ——国储铜事件(2005年)

背景介绍: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职能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国家物资储备政策和任务的建议;研究提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及储备物资轮换计划的建议;研究提出国家物资储备事业的发展方针;遵循储备与经营分开的原则,管理国家储备物资和系统国有资产,并负责保值增值;领导所属物资储备管理机构。

案情简介:2005年,中国国家储备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铜期货上做空被套,国际基金不断推高铜价逼空国储,造成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6.06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从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

——中航油事件(2004年)

背景介绍: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总裁陈久霖也被被誉为“航油大王”、“亚洲经济新领袖”。

案情简介:2004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CNAO.SI)从事投机性原油期货和航空煤油期权等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的巨亏。该公司是从2003年开始参与石油衍生商品交易的,除了对冲风险之外,也从事投机性质的交易活动。2004年10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猛涨,导致公司必须为未平仓的衍生品仓位注入数额巨大的保证金。由于无法为一些投资性质的交易补仓,公司被迫在亏损的情况下结束部分仓位。12月1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合人民币45亿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陷入财务危机后,中国航油的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应公司要求,为之提供了大约1亿美元的贷款,公司已将这笔钱用来补仓和偿还部分亏损。但中国航油在衍生品市场上的债权人坚持要求公司付款,董事会认为资金流量难以应付债务需求,无法继续日常业务运作,因而决定向新加坡法院申请重组债务。之后,总裁陈久霖因之获罪,被新加坡法庭一审判决4年3个月监禁。 ——株冶事件(1997年)

背景介绍:株洲冶炼厂,现为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案情简介:1997年,株洲冶炼厂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从事锌保值期间,做空伦敦锌,最后造成近15亿元人民币的亏损。1997年,株冶交易人员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越权进行透支交易,大量卖空了锌期货合约,其头寸远超既定期货交易方案,其后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逼仓。事发时,株洲冶炼厂在LME市场已卖出45万吨锌,而当时该厂全年的总产量仅为30万吨。1997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但终因该厂抛售头寸过大,最终只得高价买入部分合约平仓履约。由于多头推高,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额将近1.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亿元。

2、分析

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上述案例具有很强的共性:首先,涉及的单位都有国家背景。有的是大型国企,有的是国家职能机构,有的拥有国有背景的大股东。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和决策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交易的标的物都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