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才更适合社会竞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6:32: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一辩)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概念不清必然带来逻辑的混乱。对方辩友的最大错误就是将全才和通才的概念混淆了。对方一辩滔滔不绝的演说,挂的是全才的招牌,买的却是通才的货色啊。

辩论是严肃的,双方使用的概念都必须具有学理上的依据。“全才”这个词口语中常用,文学中常用,但人才学上不用,这一点对方辩友一定要明了。我们口语中常说某人是“全才”,什么文武全才啦,文艺全才啦等等,都是些赞誉之词,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世上真有什么全才。这就好比我们称一个人具有预见能力,就说他是活神仙,称一个人酒量大就说他是海量,所有这些说法都不具有学理上的意义。钱钟书可谓学贯中西,有人夸他是全才,他说:“多才我自认,全才不敢当,上帝犹为撒旦伤脑筋,世上哪有全才呢?”

从人才学的角度看,与专才相对的是通才,而不是全才。表面上看,多才当然比少才好,但问题是人的精力有限,分散精力多管齐下,难以达到精深,而集中精力主攻一门,则比较容易深入。所以,从总体上看,专才的层次普遍高于通才。俗话说得好,千招会,不如一招精。现代人才的竞争主要在水平的高低而不在才能的多寡。假如你有多方面才能,既会看病,又会打球,还会计算机,但每一方面都不如人家专门人才,你说你更适应社会竞争吗?假如你觉得这些还不够,还要再求全,什么都学,结果只能是全才成不了,通才又不够,还谈

什么适应竞争呢?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方面分科越来越细,需要越来越多的专才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知识整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而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决定了不可能有哪一个通才能完成知识的整合,必须是靠大量专才的合作。至于全才,这世界上根本没有,所以就更别指望他能起什么作用了。

当然,对方辩友把全才定义在了一定范围内,似乎有些合理了。但问题是,这个范围应该多大,你能给出个标准吗?我为对方辩友想想,这个范围还真不好定。大而全,不可能,小而全,就是专。所以说“全才”这个词实在是没有学理依据啊。谢谢! 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四辩)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如果我今天说美国大片里面的“超人”更适应社会竞争,大家一定会觉得很好笑,很荒唐。当然,对方辩友说的“全才”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才能较多的人。但是这一定范围到底有多大?怎样才是“全”?对方辩友始终不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标准。我方查阅了大量的人才学著作,发现“全才”一词根本没有学理的依据。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在《宏观人才学》中明确指出:“'全才’的名称不严谨,还是称'通才’为好。”事实也是这样,“全才”只是生活中人们对通才乃至多面手的赞誉之词,正好比我们称高雅灵秀的女孩儿为“女神”一样,并不具有学理上的意义。

对方辩友居然还认为既然辩题中有“全才”,就得承认“全才”的存

在,这在逻辑上是荒唐的。“全才”的概念是对方辩题中的,我方为什么要承认呢?它的存在是要靠对方辩友证明的呀?辩论当然是要设法解构对方的逻辑。你的推理、你的判断,我都可以解构,为什么就不能解构你的概念呢?假如说辩题中有的就必须承认,那你干脆要我们承认你方的辩题好了。到底谁在取消辩题的可辩性呢?

对方辩友不仅“全才”的概念含混,专才的概念也没弄清。在对方辩友看来,专才就是知识面狭窄,而我方认为一个真正的专才,必定是宽基础的。专才不是电线杆,一根细杆刺蓝天;专才是金字塔,有塔尖的高,必有底盘的广。《红楼梦》研究的专家,必定有扎实的古典文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等方面的功底。他可以研究红学,也可以教授古典文学,还可以带博士生,你说他的竞争力不强吗? 当然,对方辩友也许会说,他若既是红学家,又是史学家,又是考古家,不就更有竞争力吗?那我要告诉对方辩友,人的精力有限,一味求博,多学科齐头并进,必然以牺牲深度为代价。这里涉及到专才通才的相对性问题了,一个高层次的专才必定是低一个层面的通才,而通才的知识一旦得到整合必定上升为高一层次的专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专才的层次常常高于通才。

至于全才,根本没有。全才的“全”,说大了,达不到,说小了,就是专。拿文学来说,没人能称得上是文学全才;小到古典文学吧,钱钟书也不敢说自己是古典文学全才;再小到红学吧,即便你把考据派、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的学问都掌握了,那还是个专才呀!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