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历史名人及其的主要事迹及与之有关系的文化故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3 13:02: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来遭人诬告而为齐王所怀疑,谢病归老于薛。后因日益骄奢的齐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他主张联合秦国、赵国与

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齐王死后,孟尝君返国,中立于各诸侯国之间。 王安石写过一篇文章 全文如下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5 | 评论

篇三: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先秦篇 孔子 :(公元前551年9 月28日~公元前479年4 月11日),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省 曲阜市)。孔子开创了私人

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带领部分弟子周游

列国十四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

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墨子 :( 约在公元前 468年~前376年),名翟 , 原名李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 其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 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

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世界文化名人。著有《老子》一书,后人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最多的经典。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

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孙子 :孙武(约前545 年—前470年),字长卿, 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 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 家、政治家,尊称兵圣。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

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

孙子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 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 他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几近覆亡楚国。其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孟子 :(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邹人。战国时期伟大 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 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

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