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4:13: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一、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机械运动,掌握机械运动就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了解分子运动。

3.正确区别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定义延伸:

(1)“位置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①物体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②物体的方位发生了变化。

(2)机械运动的特点:人们可以用肉眼看见或感受得到,但有时需要长时间才能看见。 (3)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如热运动、光运动等,机械运动只研究与物体位置变化有关的问题。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拓展:(1)自然界中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物质又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是自发形成的,无外力的作用,肉眼是看不见的;而机械运动必须借助外力的作用,肉眼可见。

(3)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练习: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柳絮飞舞 B.水由高处向低处流

B. C.铁器生锈 D.在水中放入糖会使水变甜 2、物质状态与分子运动情况的关系 课本P22图2-1-6所示。 注意从形状、体积、是否具有流动性区别三态。

二.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明白参照物的意义,能够任选一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动与静的相对性,能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照物及其选择

1.完成课本P23“活动 动与静”

2.概念: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以及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参照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注意: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3.判断方法: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

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运动。

注意:同一物体以不同的参照物作判断,其结果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4.牢记内容:

(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注意不能选择其自身,因为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物体永远是静止的,没有意义;

(2)排己性: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

(3)不唯一性:同一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4)方便性: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此时不必指明参照物。 5.参照物选择技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6.练习

例1:一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著名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句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作了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例2: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说同不通信卫星静止地赤道上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地面上的房屋是运动的

C. 行驶的公共汽车中,乘客说司机是静止的,是以路面为参照物 D.以正在上升的电梯为参照物,地面上的树木是运动的

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

(1)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四、速度

当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如果物体通过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均不相同时,我们就得用速度的大小表示运动的快慢。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得快。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如某小轿车的行驶速度为60km/h,其物理意义是:这辆小轿车每小时通过60小时。

2.定义:物理学中,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物体运动的速度。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即 v=s/t

4.由速度的公式可知:速度的单位由路程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是一个复合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符号是m/s,读作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速度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是km/h,读作千米每时。

速度单位的换算: 1m/s=3.6km/h 或1 km/h =1/3.6m/s

在比较运动物体速度大小时,必须换算成相同的单位来比较。 5.速度公式的变形式 (1)已知v、t,求s; (2)已知v、s,求t。

6.在使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式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

(2)s、t之间要对应,即必须对应同一运动物体的同一段路程和同一段时间(或s一定是物体在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若同一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路程、速度、时间时,应加统一的角标来区别。

练习:上学时,先步行10min前行了300m,后乘车0.3h前行了8.1km,求各路段的速度。

五、书写格式讲解

范例:A、B两地相距1.2km,小明从A地到B地用时200s,求他的速度。

已知:AB两地距离s=1.2km=1200m,所用时间t=200s。 求:从A地到B地的速度v 解:v=s/t=1200/200=6m/s

答:小明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6m/s。 解题格式要求:

1.必须包括“已知”“求”“解”“答”四个步骤。

2.解题中涉及每个物理量用专用字母表示,不能自命其他字母。若同种物理量有多个数据,则用脚标区别。

3.单位换算在“已知”环节中完成。

4.“解”这一环节中,必须出现原始公式,再有需要进行公示的变化,再代入数据求值。 5. 若同一题要“求”多个量,在“求”、“解”与“答”三环节中用小标号区分,不需书写多个“已知、求、解、答”。

六、平均速度

1定义:物体通过某段路程(或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叫做平均速度,用字母 V表示。V=s/t。

2.注意事项

(1)物体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2)公式中,s与t必须一一对应,即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所用的时间。

(3)平均速度总是对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而言的,对不同的路程(或时间间隔),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如课本P31图2-3-10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