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附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2 7:47: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附答案) 1.教师职业能力:是老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

2.职业威望: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相对地位、所有社会成员......根据个人的职业给予他的敬意程度。

3.智慧技能:是人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动作技能:是人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

5.教学能力: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也可以说,就是老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6.教学认知能力:是指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7.教学设计能力:是指老师课前对各种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 8.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

包括: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对教师自我心理因素的反思能力。 9.教学实施能力: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方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包括: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 10.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 11.德育能力: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12.第一印象:是指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13.现象---本质法:这种方法就是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学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 14.效应---本体法:这种方法就是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认识事物变化后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事物本体。

15.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

16.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优良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17.情感陶冶法:是通过教师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及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性格逐渐完善的一种方法。

18.实际锻炼法: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力习惯的一种方法。

19.自我教育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方法。

20.教师的管理能力: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管理、学生体育与卫生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班集体管理以及依法从教等几方面能力的总称。

21.反馈辅导:是新课程讲授后,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所做的辅导,它需要教师有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单元辅导:是一单元的课程结束后,面向全体学生所做的辅导。

23.考试辅导:是阶段性学习结束后,为了迎接学期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所作的复习性辅导。 24.教育基本法: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是我国一切教育立法的依据,也是我国一切教育实践的根本法律依据。

25.教育部门法: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制定的关于某一部门教育的法律。 26.综合教育法:是根据教育堪本法针对跨部门的横向问题制定的教育法律。 27.单行教育法:是教育部门法中包括的单个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条文,如各种法规、条例、规程、章程、实施细则、实施方法等。

28.教育相关法:是指与教育工作有关、教师应该有所了解的法律。

29.教师科研:从字面上讲,就是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但是安的意义不仅限于此,而是在于强调教师科研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30.课题:简单地说,课题就是问题,或者是理论研究中应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1.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感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 32.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搜集资料的方法。

33.历史法:是指对教育的历史文献、历史遗存所做的发现、整理、考订、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发展的状态及趋势所做的阐述方法。

34.行动研究:是泛指以实践中的实者为研究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所做的研究工作。

35.信息:就是及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36.信息能力:就是对信息的获到、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运用能力。

37.信息获取能力:是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的基本能力之一,是非常有用、重要的一种信息能力,此能力是指教育能在信息资源中及时、快速、准确收集到有用信息。

38.信息检索:是指从众多的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全过程。 39.信息检索系统: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存储,以供用户检索的系统。

40.手工检索:简称手检,是以手工方式,利用印刷型检索工具来检索信息资料的一种检索手段。

41.计算机检索:简称机检,是利用计算机检索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里的大量数据中检索出所需要信息的一种检索手段。

42.书面语言:主要指教师书写出来的语言,即用书写形式表达的语言,板书、作业评语等。

43.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势。

44.手势语言:是指教师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达意思。 45.暗示: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

46.教师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他人在思想、行动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47.教师的协调能力:是指教师根据交往情境和交往对象的变化,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交往策略的能力。

48.教育机智:是指教师面对特定的学生行为或特定的事作,通过敏锐的观察准确地握行为和事件的实质,果断、迅速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能力。 49.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50.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是建立在教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是教师基于长期对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密切观察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能力,是种独创性的艺术,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

51.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与学生日常交流和沟通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灵活、有效地处理交往问题的能力的技巧。

52.教师角色:就是社会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行为所赋予的期望或规范要求,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责任的期待。

53.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意识水平上对其所应表现的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认识和理解能力。

54.教师角色冲突:由于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多了,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教师的角色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这种因不相容的期望导致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就是角色冲突

55.教师角色多重性: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教师3.心理健康的维护者4.学者和专业人员5.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6.课程的开发者7.人际关系的协调者8.学生学业的评价者。 56.心理调适能力:是指能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侍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

57.压力:是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感。

58.应激:是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

59.负性情绪与情感:实际上包含两层不同的含义(1)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绪、情感体验;(2)对行动起抑制或阻碍作用的情绪、情感。

60.中等学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心理状态调节能力,包括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排除心理障碍,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态、与人和睦相处等。

61.教师自我提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思想、业务、人格等方面不断趋于发展和完善的能力,是教师实现自身潜能和自身价值的基础性能力。 62.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指教师为适应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吸取有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63.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活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能力。

64.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行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能力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