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考研试题和答案山东大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10:10: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山东大学2005年细胞生物学考研题一、名词解释 1、嵌合体 答:有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胚胎和细胞合并在一起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称之为嵌合体。

2、胞质凝胶层

答:紧贴细胞膜下方有一层特殊细胞质,含有大量微丝和微管结合蛋白,形成凝胶状的三维网络结构,称为胞质凝胶层或者细胞皮层。 3、细胞皮质 答:细胞皮质是质膜内面的一层特化的细胞质。细胞皮质富含微丝及相关蛋白形成凝胶状的网络结构。细胞皮质跟细胞运动如胞质流动、阿米巴运动有关。 4、第二信使

答:受细胞外信号作用,在细胞质溶质内形成或向细胞质溶质释放的细胞内小分子,负责将信号传到细胞内部,如cAMP、IP3、Ca2+等。 5、共翻译转移 答:蛋白质合成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后由信号肽引导转移至糙面内质网,然后新生肽边合成边转入糙面内质网中,在糙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经加工包装转移至指定位置。共翻译转移是蛋白质分选的一种机制。另外一种机制是翻译后转运途径,蛋白质完全合成之后由导肽引导至靶位。

6、F0-F1偶联因子

答:ATP合酶包括两个基本组分,它们是球状的F1头部和嵌于内膜的F0基部。F1是水溶性的蛋白复合物,由5种类型的9个亚基组成,其组分是α3β3γεδ。F0是嵌合在内膜的疏水性蛋白复合体,由a、b、c三种亚基按照a2b2c10-12的比例组成一个跨膜质子通道。F0-F1偶联因子的作用是将氧化磷酸化过程中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转化为ATP。 7、分子伴侣 答:在蛋白质折叠和组装过程中能够防止多肽链的错误折叠和聚集作用,并可破坏多肽链中已形成的错误结构,但其本身并不发生变化,这类蛋白称为分子伴侣。 8、协调运输 答:一种物质的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依赖于另一种物质的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协同不直接消耗能量但是需要间接消耗能量。 9、恒定性分泌

答:新的译法为组成型分泌,指细胞中分泌物形成后,随即被排出细胞。与之相对的是调节型分泌,指分泌物形成后储存在分泌泡中,当细胞受到胞外信号的刺激时,分泌泡和质膜融合并将内含物释放出去。 10、基因打靶

答: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突变基因取代染色体上特定的正常基因。

二、问答题

1、简述多细胞有机体中细胞的社会性。

答:多细胞生物中,通过细胞通讯、细胞连接以及细胞和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细胞和细胞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和谐的细胞社会。 细胞连接是指在细胞质膜的特化区域,通过膜蛋白、细胞骨架或者胞外基质形成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胞外基质的连接结构,包括封闭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讯连接。是相邻细胞之间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方式。细胞连接不仅起着从结构上把细胞绑在一起的作用,还承

担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配体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保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总而言之,多细胞生物中,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通过细胞通讯和细胞连接等方式将整个多细胞生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细胞之间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调控组织形成和形态建成等等。多细胞有机体中细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和谐的细胞社会群体。

2、有丝分裂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

答:根据一些形态学上得变化,有丝分裂可以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时期。

(1)前期:染色质浓缩为染色体,两个姐妹染色单体靠着丝粒相连,核仁消失,核膜破裂,形成有丝分裂器。

(2)前中期:纺锤体与染色体结合,动力微管形成,染色体向赤道面集中。 (3)中期: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面上。 (4)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各移向一极。

(5)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核膜重建,核仁重现,染色体松散成染色质。核分裂末期,细胞分离也开始,细胞从中间溢断,由一个母细胞变成两个子细胞。 3、简述核糖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可能功能。

答:核糖体是一种不规则的颗粒状结构,没有生物膜的包裹,其直径约为25-30nm,主要成分是RNA与蛋白质。核糖体RNA(rRNA)约占2/3,蛋白质(r蛋白质)约占1/3。r蛋白质主要分布在核糖体的表面而rRNA在内部,二者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核糖体有大小两个亚基,原核生物核糖体(70S)是50S和30S两个亚基,真核生物核糖体(80S)是60S和40S两个亚基。大亚单位略呈半圆形,在一侧伸出三个突起,中央为一凹陷;小亚单位呈长方形,在约1/3长度处有一细的缢痕,将小亚单位分为大小两个区域。当大小单位结合在一起成核糖体时,其凹陷部分彼此对应,从而形成隧道,为蛋白质翻译时mRNA的穿行道路。此外,在大亚单位中还有一垂直于该隧道的通道,在蛋白质合成时,新合成的肽链由此通道穿过,可保护新生肽链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核糖体是蛋白质翻译的场所,每个核糖体有供tRNA分子结合的3个位点,分别是A位点、P位点和E位点,这些位点横跨核糖体大小亚基的结合面,这个结合面也是mRNA和tRNA的结合处,没有r蛋白质分布。催化肽键形成和活性位点由rRNA组成。 4、核仁超微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答:电镜下核仁的超微结构与细胞质中的大多数细胞器不同,它没有被膜包裹。核仁的大小、形态和超微结构随细胞类型和细胞代谢状态不同而变化,但是核仁一般都具有三种基本的超微结构: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颗粒组分。纤维中心是包埋在颗粒组分内部一个或几个浅染的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致密纤维组分是核仁超微结构中电子密度最高的部分,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纤维中心,有致密纤维组成,通常看不见颗粒。颗粒组分是核仁的主要结构,由核糖体蛋白颗粒(RNP)构成,这些颗粒是正在加工、成熟的核糖体亚单位前体颗粒,间期核仁的大小差异主要是由颗粒组分数量的差异造成的。 5、简述非肌肉细胞中的微丝结合蛋白的类型和作用。

答:非肌肉细胞中存在肌肉细胞中也存在的微丝结合蛋白,如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等,但是不含肌钙蛋白。微丝结合单边的主要类型有: (1)成核蛋白:在微丝开始组装时起成核作用。 (2)成束蛋白:横向连接相邻的微丝成为微丝束。

(3)封端蛋白:结合于纤维一端,阻止肌动蛋白单体的增加或减少。

(4)纤维-解聚蛋白:与肌动蛋白单体或肌动蛋白结合,促使肌动蛋白丝的解聚。 (5)网络-形成蛋白:横向连接相邻微丝,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6)膜结合蛋白:在细胞连接和细胞黏着部位,通过α-辅肌动蛋白介导微丝与细胞质膜结合。

6、溶酶体的功能,溶酶体的功能,溶酶体的合成及分选机制。

答:溶酶体的功能包括:①细胞内消化;②防御功能;③细胞内衰老和多余细胞器的清除;④发育过程中清除细胞的功能;⑤受精中的功能;⑥植物种子萌发中的功能等。

溶酶体发生机制简述为:溶酶体酶靠其N端信号肽引导到糙面内质网上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和糖基化,再运到高尔基复合体上进行加工修饰后由单个膜囊以出芽的方式形成。

其具体分子机制是:溶酶体酶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并经过糖基化修饰以后,被转移至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酶分子上具有信号斑,高尔基复合体顺面膜囊中的磷酸转移酶识别信号斑,对寡糖链上得甘露糖残基进行磷酸化修饰形成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反面膜囊和管网膜上存在M6P受体,对M6P具有高度特异性,靠M6P受体与M6P的特异性结合便可把溶酶体酶从其它蛋白质中分拣出来,进行浓缩,最后以出芽的方式被包装成衣被小泡,直接转运到溶酶体中。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下,M6P的受体便于M6P分离,又重新回到高尔基复合体反面,再去参与其它溶酶体酶的分拣及溶酶体的形成。

7、说明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何进行小白鼠脾细胞原代培养?如何判断死活细胞的比率? 答:细胞培养是将从机体中取出的细胞,置于一定的生长基质之中,并给以恒定的培养环境,使这些细胞在体外继续生长和分裂的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群体培养,将含有一定数量细胞的悬液置于培养瓶中,让细胞贴壁生长,汇合后形成均与的单细胞层,另外一种是克隆培养,将高度稀释的游离细胞悬液加入培养瓶中,各个细胞贴壁后,彼此距离较远,经过生长增殖每一个细胞形成一个细胞集落,此种集落成为一个克隆。

培养小鼠脾细胞:首先从健康小鼠体内取出脾细胞,剪碎,用浓度和活性适中的胰酶和胶原酶与EDTA等将细胞连接处消化分散,给予良好的培养液与无菌培养环境(接近体温与体内PH),在培养瓶中进行静止或慢速转动培养。培养液中加一定量的小牛或胚牛血清,这样才有利于细胞的贴壁生长和分裂。

判断死活细胞比率的方法哟: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法。

三、综述题

1、细胞外基质成分各结构特点,与质膜连接结构、特点。 答:细胞外基质成分有:

(1)胶原。胶原是细胞外基质中最重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胶原分子首尾相连成线,并列成束组成胶原原纤维。胶原原纤维平行排列组成胶原纤维。胶原是细胞外基质的骨架结构,赋予细胞外基质刚性和抗张性。

(2)弹性蛋白。弹性蛋白是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赋予组织弹性。弹性蛋白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构想呈无规则卷曲状态,二是通过赖氨酸残基互相交联成网状。

(3)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糖胺聚糖是由氨基酸和糖醛酸组成的二糖单元重复连接而成,多糖链呈充分展开构象。糖胺聚糖填充了胞外基质的大部分空间,为组织提供了机械支撑作用;蛋白聚糖是由糖胺聚糖与蛋白质共价结合而成。在软骨中,大量蛋白聚糖借助连接蛋白以非共价键与透明质酸结合形成很大的复合体,赋予软骨凝胶样特征和抗形变能力。蛋白聚糖能与FGF、TGF-β等生长因子结合有利于激素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完成细胞信号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