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21: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与医学有关的各种心理行为科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重新

组合,其核心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其内容甚至还超出传统的医学和心理学的范围。广义的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应用课程、交叉课程。

医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的需要。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鸡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一种医学模式

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行为风格,从而也必然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医学模式转变的标志:1977年,Engel GL发表了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

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新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1、 人或患者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活动的统一。 2、 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身、心是互相联系的。

3、 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 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弗洛伊德是心理疗法的创始人。

意识结构的三个层面: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人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一些不被社会标准、道

德理智所接受的被人压抑着的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的事件。 人格结构学说: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口欲期——肛欲期——性蕾(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期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人在遭受挫折或做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时,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些能被自我和社会接

受的理由来解释,尽管这些理由常常不值一驳,但个人却据此说服自己,从而免遭精神上的痛苦 行为(广义概念):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泛化:指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

反射的效果。

操作条件反射的意义:造作条件反射重视一种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 操作条件反射的规律:

1、 正强化: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增强 2、 负强化: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增强 3、 消退:是指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4、 惩罚:是指行为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示范作用: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意义:

1、 某些适应不良行为可以用学习理论来解释,这些解释大多数有实验依据。这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异常行为的

偏见。

2、 行为观点的形成是基于严格控制的心理实验所发现的事实,而不只是依据推理。因此,与精神分析理论相

比,行为主义理论更客观

3、 行为理论为心理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4、 行为主义理论可以解释和解决很多医学心理问题

行为主义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人的行为的解释过于简单化;2、环境决定论 混合学习模型:即人类的行为是上述各种学习模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自我实现有两个含义,一是完美人性的实现;二是个

人潜能的实现。

条件性积极关注,是影响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埃里斯的ABC理论认为,在外部刺激或事件(A)所引起的情绪结果(C)之间有一个重要的中介,

即信念或信念系统(B)。

贝克归纳的常见的常见的认知歪曲的形式:1、任意的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引申;4、夸大或缩小;5、“全

或无”思维

心理生物学研究的本质是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生物学变量之间额关系。一方面,可以心理和行为因素作为自变量,

以生理指标作为因变量,观察各种不同个性和行为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生物干预为自变量,以心理变量为因变量,研究脑和躯体的生理状况改变所引起的心理行为的改变。

心理生物学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和身心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两大方面。不同时期的生理学

家在这方面作出过很多贡献,坎农、赫斯、塞里、沃尔夫等 心理的本质:人类心理是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鲁利亚提出三个基本功能系统的假说,这三个系统是:

1、 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 2、 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

3、 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系统(该系统位于大脑外侧面得中央沟前部,相当于初级运动区、运动联合皮层和

前额叶)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记忆又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最长不超过1min,其容量是有限的,贮存量为7+-2(5~9)项目,构成一个记忆组块 艾宾豪斯对遗忘规律做了系统研究,发现其规律为先快后慢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特性:间接性,概括性

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指预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地注意) 2、有意注意(有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地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地注意)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包括内心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 情感: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情绪情感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表达出来:内心体验、外显行为(表情)、生理变化

情绪产生是由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情绪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成分,直接关系到身心健康,情绪的研究在临床医学中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意志行动包括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人格: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马斯洛对需要的分层: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审美的需要;

6、探索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智力:又称智能,指人们在获得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其核心是理解、判断

或抽象思维能力。 四种气质类型:

1、 胆汁质(行动与情感发生迅速、强烈,大多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易动感情、具外倾性) 2、 多血质(情感发生迅速、微弱、易变,动作敏捷,大都活泼好动,反应速度快,热情,喜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志趣易变,据哟外倾性)

3、 黏液质(情感发生缓慢、含蓄、平静、动作迟缓、稳重,易于抑制,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力不易转移,据哟内倾性)

4、 抑郁质(情感体验深而持久,动作迟缓无力,大都反应迟缓,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倾性) 性格: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倾向性。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观点:1、个体发展是毕生的过程 2、发展是多维度和多方面的 3、发展是高度可塑的

4、个体心理发展受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为信任对不信任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3),为自主感对羞愧和怀疑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学前期(3~6),为主动感对内疚感的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为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发展阶段 第五阶段——青少年(12~18)为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发展期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为亲密感对孤独感的发展期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为繁殖感对停止感的发展期 第八阶段——老年期(50以上)为完善感对失望感的发展期

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

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乐观稳定;3、意志品质健全;4、人际关系和谐;5、人格健全完整;

6、适应社会环境

一般适应综合征GAS:不同刺激作用下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范瑛称为应激,这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GAS(塞里1936) GAS的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心理应激: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 、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下,最终以心理

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过程”。(过程模型)

心理应激:个体生活时间、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身心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

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系统论模型) 应激是特提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过程。

什么是生活事件?——应激源就是各种生活事件,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可分为工

作事件;家庭事件;人际关系事件;经济事件;社会和环境事件;个人健康事件;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事件;喜庆事件等。

正性生活事件: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