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7:15: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借鉴借鉴家酷酷酷卡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选择题

1.(2017·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17·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25)“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的“中朝”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决策机构,体现了“位卑权重”,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执行机构,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属于“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内江五模,25)《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材料表明( )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 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

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在地方行使的是监察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因而对相权没有牵制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刺史滥用职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

1

借鉴借鉴家酷酷酷卡4.(2018·保定一模,26)《三国志·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这表明当时选官制度( ) A.较好地反映了民意 B.仍以德才为主要标准 C.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 D.被科举制取代具有必然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范围有限,不能较好地反映民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得出当时选官制度仍以德才为主要标准,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选官制度的进步性,不能体现被科举制取代的必然性,故D项错误。

5.(2017·孝义三模,25)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身、言、书、判”。 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A.重视选拔法律人才 B.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 C.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法律仅是对官员“判”方面的要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身、言、书、判”,吏部注重官员综合方面的素质,故B项正确;促进文化的繁荣,仅涉及“书”方面的要求,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故D项错误。

6.(2017·临汾二模,25)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时为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拒不署敕,结果把事情搞黄了。材料主要说明( ) A.三省制有利于决策合理 B.门下省是三省的核心 C.唐太宗对于魏征信任有加 D.三省之间分权制衡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与三省制对决策的影响无关,故A项错误;门下省可以对政令封驳,有利于纠正决策的失误,是三省的核心,故B项正确;材料魏征拒不署敕唐太宗敕书,没有体现出他们之间的信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没有反映出三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7.(2017·洛阳三模,24)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完善中央官制 C.决策更加科学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完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加强君

2

B.加强君主专权 D.提高行政效率

借鉴借鉴家酷酷酷卡主专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决策更加科学”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8.(2017·天津河北区二模,1)秦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独立机构,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形成三省六部一台。这说明唐代( ) 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进一步弱化专制 C.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 D.管理体制更完备 答案 C

解析 材料未对秦、唐的官僚机构与官员的数量进行比较,因而无法得出唐朝比秦朝“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的结论,故A项错误;秦至唐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故B项错误;秦代御史大夫既具有监察权又具有行政权,而唐代监察权独立,说明唐代“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仅对秦、唐监察机构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唐朝“管理体制更完备”的结论,故D项错误。

9.(2017·银川二模,25)唐代御史若进言莅事不当,会被杖责;明代开始实行廷杖制度;而宋朝则无此类事情发生,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可知( ) A.两宋政治远比唐代清明 B.宋朝重文轻武特征显著 C.宋朝君主集权远逊唐明 D.唐明两朝君权更为集中 答案 B

解析 唐代政治清明程度要高于两宋,故A项错误;唐朝与明朝均会对谏议官员实行杖责制度,而宋朝无廷杖且“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说明宋朝重视文人治国,故B项正确;宋朝君主集权程度要高于唐朝,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0.(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 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 A

解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与材料中“不与朝政”,“不领省职”相符,故A项正确;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也曾经实行以三省长官并为宰相的体制,材料中“中书令”“中书侍郎”不等于中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中书令”“中书侍郎”,未涉及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中书令‘不与朝政’”,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表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故D项错误。

11.(2018·贵阳一模)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臣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