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武汉市元调语文试卷及问题详解(word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2 21:27: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实用标准文档

2016-2017学年度武汉市九年级元月调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

2016~2017 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 (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 的一组是 ( )

A.褴 褛(lán) 褶皱 荒谬绝伦(miù) 吹毛求疵 . B.悲怆 ( cāng) 焦灼 尽态极妍 (yán) 篷首垢面 c.黏 膜( nián) 雾霭 潜滋暗长(qián) 钟灵毓秀 D.膂 力(lǚ) 葳蕤 飞珠迸玉(bèng) 悲天悯人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 的一组是( )

我们的教育总有一种速食的渴望,表现得很急切。岂不知很多东西必须假以时日,方有 收获。 所以, 学习 《诗经》 , 不能只是急于求得标准答案, 而应在真诚品读中帮助学生去_______ 生命、____________生命、_________生命。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态度。 A.感受 领悟 思考 B.思考 感受 领悟 C.感受 思考 领悟 D.思考 领悟 感受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 ( )

A.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笔下的这种情境能直达读者的心灵深处。 B.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使人明显地感受到亡国之君的“愁” 。 C.当王维写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时,世间便留下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D.白居易最可贵的一点是他对人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他的诗作《观刈麦》便是明证。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的一项是 ( )

A. 《蒹葭》诉说着最淡的情感:没有爱也没有恨,只是追求,有点彷徨,却不放弃。无 论客观环境有多艰难,主观心愿上一定相信有希望——“宛在水中央” 。

B.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是在讲苍凉,讲历史上的苍凉时刻,里面充满了 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孤独感。

C.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 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D.时隔千年,我们重读辛弃疾的《破阵子》 ,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想 以身许国,但南渡之后再无用武之地。挑灯看剑,梦回沙场,满腔热血便倾洒在词作之中。 二、 (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5—7 题。 诗仙和诗圣:迥然不同的生命意境

李白和杜甫刚好跨越中国诗的黄金时代,成为两个高峰。他们只相差 11 岁,可是两个 人个性明显不同,我们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 “仙” 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 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 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 “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 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 “圣”需要在人间完成。 “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 “圣”则是个人 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

虽然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时的诗歌高峰, 李白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 与杜甫呈现出来的 生命意境非常不同。很多人喜欢争辩李白好还是杜甫好,其实生命里面常常充满两难,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喜爱李白与杜甫两个诗人?

在青春期, 很自然会喜欢李白。 李白的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 他的 《少年游》 《少 年行》中的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在整个文化体制中,受鼓励或赞赏的是经 过很多历练之后的成熟与稳重。 青年时对李白的爱好很容易理解, 因为那个时候很想背叛学校的教育,很想背叛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这未必是对李白绝对正确的理解,可是李白令人感觉到他的生命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那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念的多是 李白的诗句。而对于杜甫的感动,是在进入中年的沧桑之后,开始明白他对人世间的悲悯, 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

杜甫的社会性很强,李白根本没有社会性。李白鼓励个人把社会性的部分切断,从独 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人角度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 儒家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定 是放在群体当中考虑,比如孝与忠,是在家族与国家里完成自我,如果抽离了家族和国家, 个人的意义无从讨论。李白不讨论这些问题,他只是一个决然的个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 , “我”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杜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是把自己放到群体当中。

圣与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形态。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 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

整整一千年当中,很多人在讨论李白杜甫的优劣,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他们 都是不可取代的。樟树与榕树哪种更好?它们是不同的生命,在自然世界里,一定要分好或 不好是荒谬的,人的世界也是如此。李白杜甫的生命分别抵达了不同的巅峰状态,如果非要 去比较优劣,会偏离对他们的真正认知。

5.下列对李白被誉为“诗仙” 、杜甫被誉为“诗圣”的解释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李白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他追求的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 B.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都是不符合世俗的道德标准的。 C.作为“诗圣” ,杜甫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儒家学说所尊崇的圣人。 D.杜甫的个人生命风范是在群体生活中自我锤炼出来的。

6.下列对“李白和杜甫的生命意境迥然不同”的理解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生命呈现的是自由形态,杜甫的生命呈现的是成熟与稳重。

B.李白的生命形态容易激发年轻人的勇气,杜甫的生命形态唤醒了中年人的悲悯心和 责任感。

C.杜甫的社会性很强,他思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李白却并不如此。

D.李白和杜甫的生命意境有着不同的源头, 前者源自老庄的思想, 后者源自孔孟哲学。 7.下列对作者分析不宜讨论李白杜甫优劣的原因的理解,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争论谁优谁劣是很大的精神浪费。

B.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可取代的,是无所谓优劣的。 C.李白和杜甫分别到达了不同生命状态的最高点,一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 D.如果强硬地比较李白和杜甫的优劣,会妨碍我们对二者的真正认知。 三、 (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0 题。 诈疾生法

汉末孙坚举兵诛董卓,至南阳,众数万人,檄南阳太守张咨请军粮。咨日: “坚,邻 二千石耳,与我等,不应调发。 ”竞不与。坚欲见之,又不肯。坚日: “我方 举兵,而遂见阻, . 何以威后?”遂诈称急疾,举军震惶,迎呼巫医,祷祀山川,而遣所亲人说 咨,言欲以兵付 . 之。咨心利其兵,即将 步骑五百人,持牛酒诣 坚营。坚卧见,无何,起设酒饮咨。酒酣,长 . . 沙主簿入白: “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固,不得出。有 顷,主簿入白: “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按军法从事。 ”遂缚于军门斩之,一 郡震悚,无求不获,所过郡县皆陈糗粮以待坚军。君子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谓坚能用法矣。法者,国之植也,是以能开东国。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我方 举兵 . 方:刚刚 B.而遣所亲人说咨 .说:劝说 D.持牛酒诣 坚营 . 诣:到……去 C.即将步骑五百人 .将:将要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 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A.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B.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C.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D.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张咨不给孙坚粮草援助的原因是过去孙坚有二千石粮食不曾给他。 B.孙坚派人故意告诉张咨愿意交付兵权是为了引诱张咨前来。 c.孙坚诱杀张咨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举兵大计不再受阻。 D.孙坚杀掉张咨以后,打仗所过之处再也没有人敢不提供粮草了。

四、 (10 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法者,国之植也,是以能开东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填空。 (6 分,每空 2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临江仙》 )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 《 (孟子)两章》 (3)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6 题。 老去的村庄

①人会老, 树会老, 万物会老,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老。 就连那沉寂于低洼之处的小溪、 也会经不起日月的提炼,渐渐萎缩干涸;孤坐草丛之中的岩石,也抵不过风雨的侵蚀,日益 松散风化。老,是归宿,是终结,是面对时光潇潇洒洒地流逝而无可奈何的放弃。 ②遥远的时空里,一只寻找乐土的鸟儿,在空中飞过,它无意中看到一片繁荣的树林, 找到了一棵适于居住的大树,手是,鸟儿栖息于此,驻足安家,养育后代。村子的诞生,就 如这只鸟儿一样,无意的偶遇成就了一代代的人。村子,在形成之前,可能是一片杂草丛生 的荒蛮之地,除了野草外,就是黑褐色的土地;也可能是一片茂密的丛林,枝繁叶茂间,野 禽出没;它们都是原生态的、自由的、随意的,无所谓繁荣与沧桑,也无关年轻与暮年。在 某天的某时,某人独行至此,或顺流而下,碰巧船搁浅到此。人,累了,渴了,也可能被这 边的美景吸引住了,于是,他停下脚步,放下行囊,在此安营扎寨,生儿育女。缕缕炊烟升 起的那刻,村子便诞生了。

③村子在人们的经营下繁荣强盛起来。碧澈的河水上,小桥弯弯,广袤的原野上稻黍 丰收,粉黛白墙,阡陌交通,碧草茵茵,花团锦簇。村子如壮年男子般蓬勃发展。村子中, 有生命的老去,但很快就会有新的生命补充。村子的新陈代谢,足以让它以自己成长的速度 往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前迈进。

④与外面的世界相比,村子是落后的。离开村子的愿望就像瘟疫一样,在空中飘荡着, 传递着。离开这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到外面去。 ”一句句强烈的声音召唤着村子中的男 人女人,也使他们抛弃了养育他们的村子。这一走,毅然决绝,义无反顾。那座亲手垒起的 院落,那棵亲手栽种的杨柳,那片倾注了汗水的土地??都挽留不住那些躁动不安的心,也 牵扯不住那些匆匆离开的脚步。

⑤村子,失去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失去了他们的孩子。作为生存之根的村子, 越来越空虚。在这里,时间失去了意义,空气也仿佛静止了一般,任凭外界风云变幻,斗转 星移,村子毫无知觉。失去了流动的人群,它也就失去了敏锐的感觉。村子中仅有的人,都 是些老人。

⑥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规律。村子也进入了暮年。生活在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村子 始终是那个样子。如果改变,也不会如此明显,如此快速。夜幕降临了,曾经的万家灯火之 景不复存在。村子沉浸在一片黑暗中,无声的世界仿佛已经睡去。偶尔闪出的一点灯光,也 微弱得犹如风中的蜡烛,转眼就无力地黯淡下去,隐身于无边寂静中。 ⑦村子虽然老了,承载不了青年人的梦,但村子却包容着老人,村子需要老人给它以 支撑,给它以微弱的呼吸。老人也依恋着村子,老人需要村子的气息,那些即使闭着眼也能 准确判断出长短的弄堂, 不用数也能知道级数的石桥, 不用舔就能尝到的略带湖水湿气的空 气??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屋一堂,都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⑧当然,村子也有热闹的时候。年末岁初,那移居城镇的人,纷纷赶回村子。一辆辆 闪亮豪华的车子,穿越了亲情通道,他们要把一年积攒下来的孝心倾倒出来。村子里弥漫着 祥和、团圆和美满。安静、沉默已久的村子,突然间沸腾起来。涌动的人流,喧哗的人声, 点缀着村子的角角落落。然而,这样的场景是短暂的。随着夜幕的降临,一拨拔的人便又回 到自己城镇的家中。村子又回到了空荡荡、冷清清的状态。如果不是那一堆堆代表孝心的物 品和一张张粉红的大钞的提醒.这一天亲情的眷顾,感觉就像是个美丽的梦幻。

⑨村子中的老人,越来越老。到这些老人都故去的那天,村子就失去了那股引导亲情 的绳索,在外的游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1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第①段的两层语意。 (6 分)

14.为了更好地描述村庄的诞生,作者在第②段以鸟儿来作比,这样作比突出了村庄的 哪些特点?(4 分)

15.分别表述村庄老去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6 分)

16.概括本文所写的中心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感隋。 (6 分)

六、 (8 分) 根据要求完成 17、18 题。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能对诗词的艺术 魅力有更深入的研究,学校决定开展以“唐诗宋词中的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在活动过程中, 需要小组成员就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从不同角度提出几个研究选题, 小组讨论后作出最终选择。请你草拟三个研究选题。 (4 分)

18,在小组讨论用何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时,出现了如下情境: 甲同学:我们可以用唱歌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如《明月几时有》 《清平乐》 《虞美人》 , 都很适合演唱。 乙同学:你这样展示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唱首歌就表示研究有成果了? 丙同学: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丙同学, 你准备如何回应?请用简明、 连贯、 得体的语言写下你的理由( 100~ 120 字)。 (4 分)

七、作文(5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 分)

1815 年: “今天的学生过于依靠纸张,都不知道怎样正确地清洗写字石板了。如果 他们把纸张都用完了,该怎么办呢?”

1907 年: “今天的学生过于依靠钢笔与墨水。他们都忘了怎样用铅笔刀削铅笔。 ” 1950 年: “圆珠笔会毁掉我们的教育。学生们使用这些工具,然后扔掉。沉迷于这 种奢侈中,我们注重节俭的价值观会被他们抛弃的。 ”

1987 年: “如果学生交上来的论文是在电脑上写的,我会让他们用笔重写一遍,因为我不相信他们是自己在电脑上独立完成作业的。 ”

技术的创新所带来的社会进步,让我们感受到曾经对新技术的忧虑是如此的多余和可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 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2016-2017 学年度武汉市九年级部分学校调研测试

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