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4:47: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程度,是目前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相对于高校科研突入和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是低效的。其原因在于我国科技体制,管理机制,科研中介机构和资金等原因的限制,基于对转化原因的分析,提出必须从科研体制和机制改革,健全科研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加强高校科研内部绩效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快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研成果 转化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高等学校科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的生力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跨越式发展,高校科研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与此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使得高校成为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孵化基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我国高校的科研产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如何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加快科研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速度,既是我国适应全球化浪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我国科研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服务社会,体现自身价值以及促进自身快速发展的内在诉求。

1、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特别是综合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一些大学更是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国家对高等学校多年的累计科研投入使得高校拥有雄厚科研基础和科研人才梯队,每年都能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日益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之中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09年全国2305所各类高校累计研发费支出468亿元,其中应用研究支出250多亿元,研发课题总数为476708项。[2]然而,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结果却不尽人意。高校每年产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高校科研成果产出总数的15%~20%,专利实施率也仅有30%左右,仅5%的科研成果能够形成产业化。[3]大量科研成果在完成研究项目结题之后,便进入了档案室束之高阁。高校科研始终没有走出“科研课题立项—发表论文—论文专利评奖授奖—职称评聘量化赋分”的圈子。这对于社会经济尚不发达、教育科研经费紧张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损失。

造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低效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方面国家科研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也有中观层面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和微观维度的操作层面的科研成果转化缺乏科学管理的原因,还有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成果、轻实践;重科研数量、轻科研成果转化的习惯思维的桎梏。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1 科研体制改革滞后,政府管理作用缺位。

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科研体制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成果转化的力度和方向,这一点已被国内外的科研以及成果转化实践所证实。在我国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的立项来源是多渠道的,既有来源于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部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家其他各部委和大中型企业。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各主管部门对于科研工作的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和部署,部门之间协调和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比性,导致政府在组织科研管理上的缺位。尽管目前政府为科研成果转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但是由于政府的管理缺位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畅,难以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同时高校科研机构内部改革不到位,科研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制约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

1.2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单一,由此造成科研选题立项脱离市场需求,科研成果的转化供需失衡。

科研选题立项是科研工作程序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科研成果能否顺利转化和推广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因而课题立项之前的项目可行性性论证中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潜在经济效益预测应该赋予较高的权重。而实际执行中多数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往往以追求学术层级和学术理论影响力,缺乏对市场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益的关注。结果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失衡,即便是应用开发研究中能够直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应用于规模生产,进而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也是少之又少。在我国高校每年获得的众多的科研成果中,虽然有部分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却不能完成成果转化,形成规模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以获得课题和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和刊物的影响因子、课题主持人的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主,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以及转化效益没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造成高校科研人员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过分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理论价值方面。[4]由此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在选题立项上只注重科研成果在理论上的原创性,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及学术上的领先前沿程度,没有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忽略生产上的可行性与应用方面的经济性,其结果就是导致高校科研选题与市场实际需要脱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供需失衡。

1.3 转化资金短缺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

高校科研结题之后形成的科研成果,多数都还处于理论和实验室阶段,都是理论知识形态的成果,最多也只是具有某种不完全的“物化”载体的知识形态的成果。相对于科学研究阶段,一项科研成果完全实现规模生产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一项科研成果在研发、中试和成果转化三者之间的资金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5]巨额的转化资金需求和和由此而带来的转化风险制约了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同样高校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因此缺乏动力,其原因在于来源于政府拨款的预算科研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基础研究

或者应用研究的基础理论支撑部分的研究,即便是来自于企业的横向科研经费,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所承担的也只是设计和理论研究的可行性,至于是否能够实现转化还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风险承担能力。因此,科研成果的后期转化能力严重不足。

1.4 科研中介机构专业化程度低,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的市场不规范,体系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专业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是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它能为学校和研究者的科研课题立项提供需求信息支持,另一方面能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高校科研成果。随着科技成果的增多,转化需求的加大,有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参与到成果推广转化活动中。除去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组织的推广活动外,近年来,各级技术市场、技术中介机构有了迅速发展,但这些社会组织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对技术了解不深, 一般只能起到联络和沟通的作用,开展技术成果推广的真正驱动力是中介费用,至于技术能否适用,后期效果如何,还需要企业自己评判,这些组织机构并没有真正介入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去。特别是由于目前市场不够规范,部分组织服务结构的不良行为导致了整个行业公信力的缺乏。这也造成无论是科技成果的供应方,还是成果的需求方都心存疑虑,阻碍了大规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尽管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高校内部设置的职能部门科研处(部、院)和产业处(室),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介机构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处于高校内部,缺乏中介机构应有的独立性,甚至于有的高校内部这两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只负责提供简单的供求统计信息,缺乏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激励机制。其次高校之外的独立的科研成果转化机构也多是政府直接或间接设立,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同时,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我国有的中介机构违规操作,通过不正当竞争损害了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由此导致中介机构信用缺失,即便每年通过中介机构举办的大量的技术洽谈会和科研成果拍卖会,真正能够成交并成功实现转化效益的项目也是凤毛麟角。

1.5 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企业发展缓慢,科研成果的转化缺乏足够资金支持。

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这就决定了难以从常规的融资渠道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于高校来而言,有转化的成果需要但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对于企业来说,有参与成果转化的动机但面对承担高投资风险的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大多不愿把资金借给转化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且收益率难以确定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另外,由于体制的制约,我国政府资金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也十分有限。

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