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6 12:44: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十二章 城市福利经济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基本认识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 这导致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 一般认为,1920年庇古(A.C. Pigou)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庇古的核心思想是:影响社会福利的主要因素是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 ? 其基本的假定是:国民收入越大,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福利越大。他要求通过使生产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而使国民收入增长最大化,从而增加社会福利。同时他还认为采取收入均等化是增长社会福利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基于―收入均等化原则,他要求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社会福利,而收入转移的途径便是政府向富人征税,再通过各种社会服务设施补贴给穷人。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了许多批评。持批评态度的经济学家认为,人们都福利的评价只能排列顺序,即只能研究出某人对某种经济状态的偏好高于或低于另一种状态,而无法用数量单位来衡量福利的绝对值的大小。因此,个人间的效用是无法比较大小的,也不可能通过累计来计算出一个社会的总效用。

? 20世纪30年代以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助长逐渐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其分歧在于:新福利经济学助长效用序数论,并强调个人间的效用大小具有不可比性。

? 新福利经济学的原理是:一个人的福利好坏是指他们所得到的效用水平高或低,而且每个人的福利好坏是由其本人的感受来判断的;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各个人的福利,由于个人间的效用大小无法比较,个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无法比较。所以,新福利经济学舍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的理论,而仅以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达到最大福利的条件。 ? 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新福利经济学建立了一整套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并提出了福利标准和补偿验证的方法,以及社会福利函数论,据此对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评价。 ?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引入了数学工具,一些主要的福利经济学命题得到了较为严格的证明。从70年代以来,福利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得到加强。它的新发展主要集中

在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如福利尺度和福利最大化的目标问题,市场机制与政府的作用等问题。 二、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 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从福利的观点来评价经济体系运行状况的经济学 分支。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成员的福利或幸福,但它把这一问题具体化为若干经济因素(如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如何影响社会成员的福利以及如何从社会成员的福利状况莱评价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状态的好坏。

? 围绕这些问题,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三部分

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运行好坏的标准,如福利的定义、内容及衡量、评价等;

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要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

政策的评价和建议。它运用一些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来评价政府的福利计划,为福利政策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城市福利经济制度现状与问题 一、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革命以来,始自英国的现代福利经济制度已经形成了基本稳定、相对完善的福利经济制度体系。尽管存在着差别,但各国在福利经济制度的内容方面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 (一)社会保险制度

指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对国家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退休等不同时期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给予物质帮助和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险的资金筹集,政府、个人以及各种经济组织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保险覆盖的范围等均由国家的法律具体规定。 (二)社会救济制度

也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与社会保险不同的是,社会救济具有特殊的针对性,通常是专门针对残疾人、孤儿、孤寡老人等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福利帮助。社会救济也包括为应付突发性的灾害事件而对受灾人提供的食品、医药、救济款等临时救助。 (三)公共福利制度

内涵较广。包括实物类和补贴类两种类型。实物类的公共福利主要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为公民提供的公益性的生活和文化服务,包括各种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娱乐、休疗养等文化娱乐设施,这些设施和服务中包含着大量的政府公共投入,客观上起着减少人们的消费支出、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补贴类型的公共福利有医疗、食品、交通、住房、生育等多种项目。 (四)特殊补助制度

该制度是针对某些特别限定的对象进行的社会化的资助和救济项目,这些补助的发放往往并不与受助对象的经济受益情况相联系,而只注重他们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如对伤残军人、百岁老人、专业人才的补助等。 二、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特点

现代经济制度是由政府主持建立的一种社会化的福利保障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客观经济范畴。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

在现代福利经济制度中,政府是社会化的福利保障体系的主体,它代表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形成社会福利保障的基金,为社会化的福利保障的实施奠定物质基础;社会福利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但其重点是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以及因各种原因收入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