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22:16: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月亮!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录像。 3、师:看完以后你觉得月色怎么样? 生:美丽

师:对,确实挺美。

4、师:这么美丽的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因此只能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从而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具体情节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回家查一查。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出古人对月球美好的向往。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1、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约500年前人们发明了望远镜。科学家们利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就显得比较清晰了。这是意大利著名的伽利略和他制作的望远镜。他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的

人。现在大家看几幅月亮的近景。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幅月面图上,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学生: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 师:这种坑坑洼洼称为什么? 生:环形山。

2、师:对,环形山。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时,就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坑、高地和平原,伽利略把这些坑叫做环形山。

(三)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1、师:这些环形山有的直径有数百千米,有的深几百米。那么,看完以后,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1: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撞击的陨石哪去了? 生2:为什么这些环形山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生3: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2、师:同学们探究的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是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就着重来研究“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的同学们以后再研究好不好?(板书:环形山的形成)

师:那么,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有没有知道的? 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学生发言:流星和陨石的撞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的课本。

师:真是一位爱学习的好学生!大家同意吗?同意的举手。 (板书:流星和陨石的撞击。)

3、师:那为什么环形山大小不同呢?(板书:环形山大小) 生:有的陨石大撞击出的坑就大而且深,陨石小撞出的坑就小而且浅。

师:也就是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有关,大家同意吗? 大家再想一想,环形山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陨石撞击月球的力度。 师:或者叫陨石下落的高度。

师:具体是什么关系呢?

生:陨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击所形成的环形山就越大;陨石撞击月球的高度越小,环形山就越小。

(板书:陨石的大小、陨石下落的高度。)

4、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现在我们得用实验来证明,模拟一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情景。

5、分析实验方案。 (1)材料分析。 (出示课件实验记录表)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呢?

生:可以用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来模拟陨石,沙子模拟月球的表面。 师:为什么用玻璃球?

生:因为玻璃球下落后咋的坑比较好测数据。 你怎么会想到要用沙子的呢? 生:因为月球表面相对比较松软。 (2)具体过程分析。

师:好,现在模拟的材料我们都有了,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该如何来做?

学生:将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在沙盘上形成的坑的情况。

师: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从同一高度丢下呢? 生:因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较玻璃球大小对环形山的影响。 师:怎么样才会使玻璃球是在同一高度落下呢?

生:双手平举、用直尺来固定高度、两个人举到同一高度。 师:那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课件展示实验注意事项) 师:小组内我们应该如何分工呢?

小组长发言:一人用直尺控制高度,两人负责扔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一人负责测量沙坑的直径和深度。一人负责记录数据,一人负责把沙坑抹平。

师:那如果我们的假设是环形山的大小是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那这个实验又该怎么做呢?

生:将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从不同的高度丢下,观察在沙盘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师(追问):玻璃球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为我们要判断是否与高度有关,玻璃球的大小必须是相同的,否则就无法判断。

师:这大小相同的玻璃球我们应怎样来选择? 生:可以选择同一个玻璃球。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细致,在实验时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 (四)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师:同学们需要的材料已经准备了吗?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哪一小组先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利用视频展台上前根据实验记录表汇报) 还有哪一组也想到前面来汇报?。

(请2-3组进行汇报,及时进行表扬评价。) (五)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和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还有些其他的因素,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研究。现在我们来看看在沙盘中形成的这些沙坑,怎样才会看得更加清晰呢?

生:通过手电筒照射。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的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照一照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看看怎样的照射角度看到的沙坑最明显。

学生做实验

生:我们发现手电筒直射时沙坑和它周围的沙子都很亮,坑看上去不太明显,而斜射时,沙坑就会形成影子,明暗非常明显,沙坑也就看得很清楚。

师: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所见到的明亮的月光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后反射到我们地球的。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觉得什么时候观察月球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生回答。

师:我们要选择好时机,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农历初七、初八和22、23左右,阳光斜射,在明暗分界限处的环形山立体感强,所以这些天观察效果好)

(六)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1、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渴望着了解月球,更多地认识月球,甚至幻想着能飞上月球。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

2、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课题:登月之旅)

(课件播放“阿波罗号”登月视频)

3、师:亲历了月球之旅,相信大家对月球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人们登上月球后还有哪些发现?请看课本P44页。

学生交流月球知识,老师展示补充其他知识。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今天我们是随着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上了月球,我们有没有希望搭乘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呢?

生:有!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一个个都充满了信心呀。虽然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但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神州五号飞船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绕地球飞行。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载多人绕地球飞行。近几年我国还进行了嫦娥探月工程。(看课件,课件播放“嫦娥一号升空视频)

2007年10月14日,〈〈嫦娥一号〉〉卫星担负着四大任务,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月亮飞去。〈〈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将要登上月球,也

标志我国在航天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让我们重温一下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嫦娥三号》登月实况。

2、师:今天,我们的“嫦娥探月工程仅仅是我国探索月球的起点,到我们能真正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为了早日实现登月的梦想,让我们努力学习吧!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屏,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这一环节是建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第二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第三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在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这样,所以我调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这样做,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的方法。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这样的延伸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可有可无,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方向的引导却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得更清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认为比较光亮就是清楚。所以教师的陈述还要再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