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3:16: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而:

ln1/t诱 =lnA-

Ea RT分别作ln(1/t诱)-1/T,ln(1/t振)-1/T图,由直线斜率再乘-R即可求出表观活化能。 首先计算ln(1/t诱),ln(1/t振),1/T数据如下表:

T(℃) t诱(s) t振(s) 1/T ln(1/ t诱) ln(1/ t振) 293 677.6 121 0.003413 -6.51856 -4.79579 298 487 83.6 0.003356 -6.18826 -4.42604 303 365 50.9 0.0033 -5.8999 -3.92986 308 263 33.4 0.003247 -5.57215 -3.50856 然后使用Origin软件作图并且线性拟合如下(图6与图7): -5.4 ln(1/t) Linear Fit of ln(1/t)-5.6-5.8ln(1/t)-6.0-6.2-6.4-6.60.003240.003280.003320.00336-10.003401/T (s)

图6 1/T与ln(1/ t诱)关系图线

5

-3.4-3.6-3.8-4.0 ln(1/t2) Linear Fit of ln(1/t2)ln(1/t2)-4.2-4.4-4.6-4.80.003240.003280.003320.003360.003401/T

图7 1/T与ln(1/ t振)关系图线

根据Origin软件拟合得到两条直线斜率,进而求出活化能的值如下:

诱导 振荡

斜率 -5644.14 -7860.99 表观活化拟合直线能(kJ/mol) R2 46.924 65.356 0.999 0.994 3.3讨论分析

3.3.1 数据与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

计算得到的结果46.924kJ/mol和65.356kJ/mol与文献值E诱 =35.45 kJ/mol,E振 =63.79 kJ/mol有一定偏差,尤其E诱偏差比较大,分析如下:

1)本实验由曲线选取诱导期终点时主要靠人工从光滑曲线上选取,这会带来不准确。我选取的方法是计算所有数据点处的曲线斜率,找到极值点作为诱导期的终点,这虽然减小了一定人工误差,但仍然可能与实际诱导期结束时间不一致。

2)本实验求振荡周期时为减小误差,取的均为每个振荡周期最高点,因此可有效减少人工判断带来的误差。

3)实验室软件所得数据拟合R2为0.999和0.994,说明数值线性程度较高,故实验过程中温度、试剂量均较稳定准确,操作基本无误。 3.3.2 现象分析

如前所述,刚刚加入硝酸铈铵时,溶液显黄色,随后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在振荡过程中,当电位在最高点时黄色最深,然后逐渐变浅,在最低点时几乎无色,如此反复。这主要是由于在电压的上升沿,[Br-]量比较少,[HBrO2]通过自催化反应增加,[Br-]被更加快速地消耗,同时也产生了[Ce4+],使溶液颜色变黄;在电压的下降沿,[Ce4+]通过过程C消耗,生成[Br-],体系中HBrO2的自催化生成受到抑制,系统又从B转换到A,可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

4 结论

6

B-Z 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测定值分别为:E诱=46.924Jk/mol,E振 =65.356kJ/mol。

5 参考文献

[1] 贺德华,麻英,张连庆编.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2] 朱文涛编著. 基础物理化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

6 附录(计算的例子、思考题等)

6.1 思考题

--

1 已知卤素离子(Cl- ,Br ,I )都很易和 HBrO2反应,如果在振荡反应的开始或是中间加入这些离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试用 FKN 机理加以分析。

答:若在振荡反应的开始加入,则因卤素离子与 HBrO2 反应,会减缓 HBrO2的积累速率,如果卤素粒子过多,会导致 HBrO2 无法达到触发振荡反应的临界浓度,无法发生振荡。若在振荡中间加入,因临界溴离子浓度较小,会使得[Br-] >[B~r?] ,体系转化至步骤 A,如果量大的话,可能会使得振荡反应终止。

2 为什么 B-Z 反应有诱导期?反应何时进入振荡期?

答:因为振荡涉及的关键物质 HBrO2 在一开始并不存在,需要由一系列的反应来进行积累,而且还存在着自身的分解反应,故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期,当它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时,反应便进入振荡期。

3 影响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卤素离子等杂质浓度、搅拌均匀程度。

4 体系中什么样的反应步骤对振荡行为最为关键?

答:步骤 A、B 形成竞争关系,通过 HBrO2 这个关键物质的生成、分解反应的相互竞争,来调配振荡过程的进行,通过催化剂铈离子来体现周期性的电位变化、颜色转化,而这个振荡所需的能量则由反应物丙二酸和溴酸根离子来提供,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维持振荡,当这两者消耗完或者低于某一临界浓度时,振荡终止。

6.2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总体上比较满意,在实验中学习了B-Z反应的机理,同时也知道了如何测定其表观活化能。最后E诱与文献值相差较大,但询问同学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可能以后还应想到更好的判断诱导期的方法,从而提高实验精度。总体上感觉通过这次实验收获很大,也很感谢助教对实验操作的讲解。

7